在刚刚过去的 315 晚会,再次成为消费者权益的守护利刃,将诸多消费领域的乱象无情揭露,而多地政府部门迅速响应,连夜展开处理行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思考。
此次 315 晚会曝光的问题触目惊心。从济宁市梁山县 “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 用生产垃圾加工劣质卫生巾、婴儿纸尿裤,到商丘市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未经灭菌处理;从重庆啄木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 “维修刺客” 乱象,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乱收费,到上海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通过获客软件违规收集网络用户个人信息、拨打营销骚扰电话,还有 “保水虾仁” 超量添加磷酸盐、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民众身体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令人欣慰的是,在晚会曝光后,各地政府部门展现出了极高的行动力,连夜成立调查处理组。这种连夜处理的行动彰显了政府部门对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坚定决心。
然而,在为各地政府部门的高效行动点赞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这些问题在日常监管中没有被及时发现和解决,而要等到 315 晚会曝光后才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行动?这反映出日常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市场监管总局虽有相关计划,如 2025 年计划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守住安全底线,但晚会曝光的诸多问题却恰恰出现在民生领域的高风险隐患环节。这是否意味着日常抽查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
监管部门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从 “灭火” 到 “防火” 的转变。同时,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对举报信息及时处理并公开结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氛围。
315 晚会曝光问题后多地连夜处理的行动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完善日常监管机制,让监管的高效行动成为常态,而非只在特殊时刻才出现。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拥有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场秩序才能得到长久有效的维护。
作者:江油市人民医院 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