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入淮安探寻非遗魅力:解码南闸民歌与钦工肉圆的传承之旅

来源: 编辑:

近日,来自江苏淮安淮阴工学院的大学生组成调研团队,深入淮安本土,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闸民歌”与“钦工肉圆制作技艺”展开深度调研。通过拜访非遗传承人、走访当地市场与文化场馆,青年学子们深度挖掘这两项非遗的文化内涵,探寻它们与淮安地域文化的深厚渊源,并直面其传承过程中遭遇的难题。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为淮安地域文化的弘扬开辟了新思路。

溯源地域文化:淮安土地上的非遗印记

调研伊始,学生们来到淮安市博物馆,通过馆内珍藏的地方文献、民俗画卷及相关历史文物,了解到南闸民歌起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在水乡的田间地头、船桨船头逐渐孕育而生,生动展现了淮安水乡人民的生活百态与情感世界;钦工肉圆则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口感,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淮安饮食文化中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乡愁记忆与饮食传统。

“淮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是南闸民歌与钦工肉圆诞生和发展的土壤。”团队成员张同学感叹道,“它们是淮安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每一句歌词、每一道制作工序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对话传承人:传承路上的坚守与挑战

在淮安市非遗保护部门的帮助下,团队分别采访了南闸民歌传承人金先生和钦工肉圆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老师。

金先生回忆着往昔,满是感慨:“过去,南闸民歌是大家劳作时的陪伴,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歌声。可现在,年轻一代对这些老歌兴趣不大,愿意学唱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听南闸民歌的场合变少,新的娱乐方式也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李老师则对钦工肉圆的传承有着自己的担忧:“制作钦工肉圆工序繁杂,从选肉、捶打再到烹煮,一步都马虎不得,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的不多。”同时,传统肉圆制作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工业化生产的肉丸,也对钦工肉圆的传统制作工艺造成了冲击。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人们依旧没有放弃。金先生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南闸民歌,让古老的曲调焕发出新的活力;李老师则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发新的口味,以适应现代人多样化的饮食需求。“非遗要想传承下去,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金先生的话让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思考。

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调研结束后,学生们围绕所见所闻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非遗传承需要构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王同学提议:“可以将南闸民歌和钦工肉圆制作技艺纳入淮安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通过趣味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

李同学则结合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提出:“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南闸民歌演唱和钦工肉圆制作过程的视频,吸引更多人关注,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更多成员建议,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打造淮安非遗文化品牌,开发与南闸民歌和钦工肉圆相关的文创产品,并推出以淮安非遗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是淮安地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和传承。”团队负责人说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积极担当,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淮安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南闸民歌和钦工肉圆等非遗项目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群大学生的调研,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年轻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也让人们看到,当古老非遗与青春力量紧密结合,淮安的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