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的57031/57032次列车上,“接力供餐”服务的推出,为临哈铁路沿线通勤职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这一小小的举措,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从多个层面展现了铁路部门对职工的关怀以及在服务理念上的创新与升级。
一、管理科学:在“最后一公里”见真章
57031/57032次列车被称为“生命列车”,因其承担着沙漠戈壁中32个站区的物资与人员运输。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让职工吃上热饭”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呼和浩特局的做法值得玩味:他们不是简单发放补贴,而是构建了“临河-苏宏图-额济纳”三点联动的供餐网络,用70小时、2181公里的“接力”确保食物新鲜度。这种精细化运营背后,是对通勤痛点的精准把脉——职工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盒饭,而是“家的味道”。
这种“颗粒度管理”颠覆了传统国企“粗放式福利”的刻板印象。当企业愿意为一道猪肉烩酸菜的咸淡操心时,其管理效能自然渗透到每个环节。类比互联网行业的“用户体验思维”,铁路部门正在将“用户旅程地图”应用于内部服务,这种转变具有行业示范意义。
二、情感劳动:舌尖上的归属感制造
报道中青年职工赵琦的感言值得注意:“每一口热乎的饭菜都让我找到归属感。”在组织行为学中,这种“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往往通过非货币形式实现激励。厨师凌晨4点调馅包子的画面,与职工餐桌上欢声笑语的场景形成互文,揭示了一个管理真相:真正的团队凝聚力,往往诞生于食堂的烟火气中。
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参与感设计”。送餐人员“整齐列队”的仪式感、饭盒防串味的细节设计,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让职工在“被看见”中获得价值认同。当代职场管理的困境之一,是年轻人对“画饼式激励”的免疫,而“接力供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用实实在在的关怀替代空洞口号。
三、生态思维:从“福利”到“文化”的跃迁
将通勤列车称为“流动的家”,体现了铁路部门对职场生态的前瞻理解。在零下20度的戈壁环境中,一餐饭的温度既是生理需求,更是心理庇护。这种生态建设的智慧在于:它不追求“高大上”的硬件投入,而是通过饮食、交谈等高频场景构建情感连接,最终形成“困难环境-高凝聚力”的反脆弱模型。
可延伸的思考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行业?例如建筑工地的“移动厨房”、远程办公的“虚拟茶歇”。当企业管理从“制度约束”转向“生态培育”,员工的创造力便会自然涌现。
从长远来看,“接力供餐”服务不仅仅是一项临时性的福利措施,更应该成为铁路部门持续关注职工生活、提升服务品质的一个起点。铁路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职工的其他需求,不断推出更多符合职工利益的服务举措。同时,铁路部门还可以将这种服务理念延伸到旅客服务中,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出行环境。(怀柔北机务段 林瑞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