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来源: 编辑:

作者:陈伟雄、郝涵宇(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生态文明的内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包括:坚持实行最严制度,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低碳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内化全民自觉,提升生态综合治理能力。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所有的生产力发展都有赖于自然的给予。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进步性上,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本质特征。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对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不同理解与选择,也反映出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差异化认知。工业革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同时快速消耗自然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路径不可持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从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上,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至突出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地位,并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高度进行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重要方向。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地位,其核心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既要朝向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应当基于我国生态制约的现实,从根本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人与自然、发展与自然矛盾突出的历史阶段。后新冠疫情时代,加之俄乌冲突等国际因素外溢效应,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追求经济复苏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可能盲目上马“两高一低”项目;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可能违规生产、违法排污。这些都必将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甚至持消极态度,忽视全球整体利益。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和效率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真正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承担生态环境更大国际责任,需要深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自然国情,重点从坚持实行最严制度,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强化科技支持,内化全民自觉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现代化。

(一)坚持实行最严制度,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必须要以健全制度体系为前提。应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要坚定不移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从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为全方位多领域立法,进一步填补立法空白;增加制度供给,着力推动保护红线制度、三线一单制度、分区管控等改革举措上升为法律制度。

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持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能,筑牢“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观念。积极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终身追责制。

四是完善监督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向多元监督转变,更好发挥公、检、法等司法监督作用,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监督体系。

(二)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低碳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彰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形成低碳发展方式。

一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幅降低传统资源利用强度,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三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严控“双高”产品进出口等,通过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变。

(三)强化技术支撑,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技支撑是关键。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技术供给和服务,更好地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一是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要注重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各地区能源资源禀赋,有序协调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凝聚起政府、企业、社会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革命。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狠抓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尤其是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近零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运用,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

二是建立完善碳交易体系。依托技术创新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碳交易模式创新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创造更多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四)内化全民自觉,提升生态综合治理能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关全体人民共同福祉,要加快培育全民生态文明价值观,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建设新格局。

一是提升管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坚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重视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二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因子,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积极倡导生态环境治理的全民行动,推进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成低碳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三是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采取引导和督导相结合方式推进环境提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和创新企业责任体系,鼓励企业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鼓励和规范行业组织的发展,提高公众参与,强化第三方力量,凝聚生态治理共识。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