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张天是个妥妥的“斜杠青年”:精通烤烟种植技术,会操作多种农机,擅长酿酒工艺且卷烟经营有方。
“我是烟叶种植户,也是卷烟零售户。每年种植烟叶40亩左右,售烟收入二十几万,商行卷烟经营收入十来万,一年总收入稳定在四十万左右。“谈起如今的日子,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内东乡龙河村3组张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张天通过手机物联网调控烤房温湿度(张天军 摄)
都说“80后”不愿种烟,“90后”不会种烟,“00后”不谈种烟。但张天从小就看着家人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伺弄烟叶,流程、细节、标准说起来头头是道。初中毕业后,他心疼爷爷年迈、父亲体弱,便自奋告勇挑起了家里的种烟大梁。
张天深知种烟要走科技兴烟、质量兴烟、管理兴烟之路。烟站推广新技术、新设备,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烟站组织技术培训,他都会坐在第一排,认真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及时向网格技术员请教。当烟站推出“免盖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时,他也主动报名参与。“以前种烟,起垄靠锄头,浇水要人挑,移栽40亩烟叶,每天请工20人,还需10天才能移栽完;现在使用机械起垄移栽及‘免盖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4个人移栽9天就能完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如今,看着今年刚移栽的46亩烟株大田长势良好,他总是赞不绝口。
张天开展田间除草作业(郭万辉 摄)
张天整天穿梭田间地头,埋头烤房之间,与刚开始种烟相比较,张天种烟技术逐步提高,种烟合同面积从6亩增加到46亩,收入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家里购买了烟用农机,添置了家用轿车,翻修了小别墅,成为全村有口皆碑的职业烟农。“现在种烟和我们父辈那时不一样了,有什么政策第一时间通知,有什么问题在微信群里咨询,实在不明白,技术员上门指导,手把手地教,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学。”张天对于当下的烟草服务特别满意,更加坚定了当好铁杆烟农的决心。
2019年,张天在家开了“清香商行”,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涉及卷烟零售业务、副食及生活用品经营,开启了自己和烟草公司的又一次“双向奔赴”。在卷烟经营的初始阶段,张天店内卷烟陈列不美观,订货没经验,档位低位徘徊,盈利微薄。为帮助张天提升经营能力,市局(分公司)客户经理为他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帮扶计划,耐心地向他传授各种卷烟经营技巧,从如何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到怎样合理优化订货结构,从卷烟的科学储存方法到巧妙的促销策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不仅如此,还传授他开口营销技巧,用热情与专业赢得顾客信任。
辛苦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在客户经理的悉心指导下,张天的“清香商行”焕然一新,成为附近有名的便民店。“我利用店内闲置区域,增设了农产品展示区,销售从附近农户那里收购来的农产品。如此一来,既能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收入,也能帮店铺引流获客。”张天介绍说。
张天认真核算经营收入(郭万辉 摄)
随着卷烟经营问题迎刃而解,张天心里更有了底气。他重拾儿时梦想,挑灯学习酿酒工艺,挑选自家种植的优质粮烟融合作物玉米、小麦等原料,通过粉碎、搅拌、蒸料、糖化、发酵、蒸馏等工艺,经过数次尝试,最终酿出的粮食酒不仅色泽鲜亮,味道回甜,不管是自己喝还是招待客人或批发零售都十分体面。“粮食变成酒的那一刻,所有苦都值了。”他摩挲着酒坛,眼里闪着光。
十多年时光,在张天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让他感受到了种植烟叶、坚守品质带来的“甜头”。有着16年“烟龄”的他,是烟草农业转型巨变的见证者,更是烤烟产业惠农利农的受益者。
张天的脸上总是带着朴实的笑容:“种烟不难、种好烟却很难,要把烟种好,需要严格按标准落实技术。多年来,种烟让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选择继续种烟,就是要把烟叶种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让我的一双儿女们将来能够走出大山,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走近会理烟区,依托烤烟收入建起的楼房比比皆是,利用种烟收入将儿女送进大学改变命运的故事数不胜数。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烟”,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种植,会理烤烟产业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春之曲”。嫩绿的烟苗承承载着丰收希望,也孕育着烟农们“住别墅、奔小康”的美好愿景。(会理市烟草专卖局 郭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