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一场与死神竞速的战役
2025年3月31日中午的急诊室,68岁的黄伯被推进磁共振室时,右侧身体已完全失去知觉并伴失语。显示屏上,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影像如同被斩断的河流,血流戛然而止。"必须立即取栓!"神经医学科黄晓晖医生斩钉截铁。这一刻,南城县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的介入手术室亮起了象征生命的绿灯——这不是一次普通抢救,而是一场改写县域医疗史的破冰之战。
第一幕:时间就是大脑
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尧国军主任的指导下,介入导管如精密导航的飞船,穿越脑血管的蜿蜒星海。45分钟后,当暗红的血栓从黄伯体内取出时,监护仪上的波动曲线重新跳跃成生命之歌。术后第六天,黄伯颤抖着握住医生的手写下"谢谢",那一刻,所有参与者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托起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南城百姓百姓对"大病不出县"的期待。
第二幕:暗夜里的星光
54岁的曾大叔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他昏迷时发生了什么。他的大脑中动脉栓塞如同大脑的定时炸弹,介入团队在908医院龚存林主任指导下创新采用"支架+抽吸"双剑合璧,让堵塞的血管重涌清泉。当他在ICU睁开眼时,女儿手机里循环播放着手术室传出的视频:穿着铅衣的医生们,在辐射警报声中弯成守护的剪影。这段影像后来被乡亲们称为"暗夜里的星光"。
第三幕:银发生命的攻坚战
70岁的王老伯是团队最大的挑战。房颤、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每一道皱纹都刻着风险。麻醉科亲自坐镇,将监测精度调至毫厘;ICU护士彻夜守候,记录单上写满200余项数据。当老人终于能含糊说出"回家"时,主治医师在朋友圈写下:"我们救治的不是病历号,是每个家庭的星空。"
破局者说:县域医疗的进阶密码
透过铅化玻璃,GE血管机的蓝光映照着新一代县域医者的雄心。"过去看到脑卒中患者转院,就像目送亲人漂泊。"主任抚摸着操作台,"现在我们的'90分钟黄金链',从乡镇预警到血管再通,跑赢了脑细胞凋亡的速度。"
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团队,曾在省级医院跟台学习至深夜,用300小时模拟训练打磨技术。他们的武器不仅是价值千万的DSA设备,更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让悬崖边的生命,能抓住县医院伸出的缆绳。"
涟漪效应:改写区域医疗版图
3例成功的背后,是县域医疗生态的悄然蝶变:
- 卒中中心接诊量同比提升40%,外转率下降67%
- 年轻医生开始相信:"在县城也能做尖端医疗"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百姓心中。68岁的村医老周带着放大镜研读取栓手册:"以前觉得这些技术像月亮一样远,现在咱们县医院就是摘月亮的人。"
未来已来:攀登者的下一座高峰
站在新的起点,医院规划墙上标注着雄心:
技术边疆:动脉瘤栓塞术已进入倒计时
生命网络:构建辐射12个乡镇的"卒中救治圈"
智慧医疗:5G远程会诊系统正在进行
周家麟院长在2024年终总结中动情说道:"我们治愈患者,患者也在治愈县域医疗的'能力焦虑'。当70岁老人不用奔波省城就能获救时,'健康中国'才真正有了泥土的芬芳。"
暮色中,总医院的人民医院院区介入手术室的灯光依然明亮。这里没有都市三甲医院的光环,但有扎根土地的坚韧。当取栓团队再次穿上铅衣走向手术台时,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稻田里躬身的农人重叠在一起——都是守护生命的耕耘者,都在等待下一个奇迹的破土而生。(南城县总医院神经医学科介入医师 黄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