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常州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碳核算专家吕宣颐
(文/杨晓婷)
在常州新北区的办公楼里,吕宣颐的办公室白板上写满碳核算公式。这位武汉大学MBA优秀毕业生,如今正带领团队攻坚新一代碳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五年前,当她埋头于光伏玻璃透过率分析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对技术的执着会一步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变革。
(常州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吕宣颐)
技术认知的迭代:从碎片到系统
办公桌上陈列着几片光伏玻璃样品,吕宣颐的指尖轻轻划过其中一片略带磨砂质感的表面。“这是五年前我们研究的第二代光伏玻璃,当时团队每天要处理数百组数据,但关注点仅限于玻璃本身的透光率和抗冲击性。”她回忆道。在泰州索拉特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她主导开发的“光伏玻璃原片透过率分析系统V1.0”将产品良品率显著提升,但那些孤立的实验数据,始终像散落的拼图,无法呈现完整的产业图景。
转机来自一次跨国合作。有个欧洲光伏企业要求供应商给出组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报告。这一下让吕宣颐意识到,搞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究,不能再只盯着一个点。“就好像突然从站在地面,飞上了天空,能俯瞰全貌了。我们不能只知道一片玻璃的透光率,还得清楚它在整个产业链里的位置,以及每个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
这种观念的转变,催生出她的首个碳数据管理系统。在常州易碳数字科技,团队把物联网传感器安装到生产线上,实时收集硅料提纯、组件封装等环节用了多少能源的数据,再利用区块链技术,做出一本能追溯的 “碳账本”。有光伏企业用了这个系统后,算碳排放量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生产的组件每瓦碳排放量也明显减少。“搞技术不能只盯着单个参数优化,得把数据连接起来,让做生产决策的时候,心里都有本‘碳账’。”
数字化落地的现实逻辑
走进常州一家光伏组件生产车间,载具上的射频识别芯片正将实时数据传输至中央大屏。吕宣颐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热力图,解释道:“以前企业核算碳排放量,如同中医凭经验把脉,只能估算;如今则像西医精准诊疗,每个工序的碳排放量都清晰可查。”
此前,该光伏产品制造集团在碳数据管理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集团旗下子公司众多,各子公司碳数据分散且缺乏有效整合,无法准确掌握整体碳排放状况;另一方面,产品碳足迹核算不准确,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市场要求。在退役组件回收环节,也因缺乏科学管理,贵金属回收率低且能耗高。
鉴于这些困境,集团与吕宣颐团队展开合作。系统上线后,成效显著。不仅全面摸排统计了集团所有子公司的碳数据状况,清晰掌握各子公司碳排放详情,还精准核算出指定车间/基地产品的碳足迹结果,以“一总部多基地”的创新管理方式,有效掌控集团子公司及车间/基地的组织碳排放情况,为国内光伏行业碳足迹核算管理体系树立了标杆。同时,产品碳足迹相比PPE2给出的默认数值降低了60%以上。在退役组件回收时,团队开发的资源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调控解离工艺,大幅提升了贵金属回收率,同时显著降低了能耗。
“技术必须能够在车间实际应用。”吕宣颐强调,团队在设计工人操作界面时,对细节把控极为严格,就连警示灯颜色都经过人因工程测试,只为方便工人操作使用。
这种务实的作风,在跨界创新中同样表现突出。当有纺织企业为欧盟碳关税忧心时,吕宣颐带领团队将光伏碳核算经验迁移至纺织领域。他们开发的实时碳核算系统,助力一家纺织集团敏锐发现染整工序中蒸汽浪费问题,企业通过设备改造,实现了可观的减排效果。“碳核算技术具有通用性,究其本质,是对物质与能量流动的追踪,不同行业只是场景与数据不同而已。”
在合规与效益间寻找平衡
随着全球碳监管趋严,新能源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吕宣颐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标记各国碳政策的地图。“我们的系统既要满足当前合规需求,又要为未来政策变化预留接口。”她举例说,系统已帮助该光伏集团通过欧盟碳关税(CBAM)认证,并为其零碳工厂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某次海外建厂决策中,团队通过模拟当地电网碳强度、运输路线等变量,最终建议选址在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的区域。“这种决策支持,本质上是用数据消除不确定性。就像给企业装了个碳导航,既要看清当下路况,也要预判前方弯道。”
跨越技术的“最后一公里”
暮色渐深,吕宣颐的手机收到甘肃某光伏电站的实时数据。这个建在戈壁滩上的项目,正通过她的系统优化运维策略。“五年前分析玻璃透光率时,我的视线局限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现在看着这些流动的碳数据,仿佛能触摸到整个产业的脉搏。”
玻璃窗映出办公室的电子屏幕,跳动的数字像繁星点点。在新能源产业的星辰大海中,吕宣颐和她的团队仍在寻找着下一个连接技术与现实的坐标。或许正如她所说:“好的技术理解,就是既看得见原子世界的物质流动,也读得懂比特世界的数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