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公务员队伍“一马当先”——以实干担当筑牢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 编辑: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公务员则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乡村振兴的沃野千里,从抗洪抢险的堤坝一线到社区服务的家长里短,基层公务员始终冲锋在前、扎根一线。如何让这支队伍真正“一马当先”,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需从能力淬炼、制度赋能、文化滋养三个维度发力,让基层公务员在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在激励保障中迸发活力、在初心坚守中诠释担当。

一、能力为基:锻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治理尖兵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需“政策通”的精准解读,也需“多面手”的灵活应变。当前,部分基层公务员面临“本领恐慌”:面对数字化治理、产业升级等新任务时,知识储备不足;在处理群众纠纷、应急事件时,沟通技巧欠缺。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靶向式”能力提升体系。

聚焦“专业深耕”,培育业务骨干。通过“订单式”培训、导师帮带制,让干部在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信访维稳等领域成为“行家里手”。例如,浙江“万名干部助万企”行动中,驻企服务员深入企业一线,既懂政策又通市场,成为助企纾困的“贴心人”。广西百色推行“双语干部”培养计划,让干部既通政策又懂方言,打通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最后一米”。

推动“跨界融合”,锻造复合型人才。通过轮岗交流、跨部门协作,培养“政策+技术”“治理+服务”的复合型干部。北京推行“接诉即办”机制,要求干部既懂基层治理,又善整合资源,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上海探索“全岗通”社区工作者模式,让干部从“专科医生”变为“全科医生”,提升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

二、制度为翼:构建“能上能下”的激励保障机制

基层公务员的获得感,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稳定性与战斗力。长期以来,“晋升天花板”“待遇倒挂”等问题制约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让基层公务员“轻装上阵”,需在制度设计上打破“大锅饭”、打通“上升路”。

以“实绩论英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行“差异化考核”,对乡镇干部侧重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指标,对窗口人员突出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江苏南通建立“双百分制”考核体系,将群众评价与组织考核各占50%,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广东深圳探索“数字画像”考核,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工作实绩,实现精准评价。

以“能上能下”为抓手,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论资排辈”,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云南怒江州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占比超60%,让“实干者有位”。同时,建立“不作为退出”机制,对庸懒散拖者及时调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湖南长沙对连续两年考核末位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履职能力不足的干部及时调离岗位,以刚性约束机制激发干部履职动能。

以“保障兜底”为支撑,提升待遇水平。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探索“岗位津贴+绩效奖励”模式。贵州毕节对驻村干部发放专项补贴,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险,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浙江杭州推行“基层公务员关爱计划”,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干部后顾之忧。

三、文化为魂:厚植“为民服务”的价值底色

基层公务员的初心,是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赤子之心,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要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需用文化浸润人心,用榜样引领方向。

以“红色基因”铸魂,传承为民情怀。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江西井冈山组织干部重走挑粮小道、重温入党誓词,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扎根心底。甘肃会宁通过“红军会师精神”专题培训,激励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勇当先锋。

以“身边榜样”聚力,弘扬实干作风。选树“最美公务员”“担当作为好干部”等典型,用鲜活案例诠释“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福建宁德“弱鸟先飞”的干部精神、山东寿光“蔬菜书记”王伯祥的为民情怀,成为激励基层干部的生动教材。四川凉山“悬崖村”驻村干部某某某(化名)带领村民搬迁脱贫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广为传播,激发了干部的奋斗热情。

以“容错纠错”护航,鼓励敢闯敢试。明确“三个区分开来”,对因改革创新出现的失误给予容错,对恶意诬告的及时澄清正名。四川成都对在自贸区改革中因经验不足导致失误的干部免予追责,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安徽合肥建立“澄清正名”机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公开正名,营造了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吉州区古南镇街道.戴媛)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