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成长”为名的教育教学设计分享会,揭开了这所全国未来教育样板校向教育深水区挺进的改革图谱。从课堂范式重构到教师成长体系搭建,从学生主体性觉醒到家校共育生态重塑,九组案例如同拼图,拼出一幅“以成长定义教育”的全景图。这场持续2小时的研讨,不仅呈现了教育创新的技术路径,更折射出基层教育者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思考。
课堂革命:打破“学教评”的割裂之困
“我们曾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课堂,现在要为每位师生的成长定制刻度。”课程院副院长张恰的发言直指传统课堂痛点。在展示的数学课例《图形与几何》中,教师通过“目标达成雷达图”“学生问题热力分布仪”等12项自主研发的观察工具,将原本模糊的“学生参与度”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链。数据显示,实施“学教评一体化”后,课堂有效互动时长从平均15分钟提升至26分钟。
教师成长:从“标准化培养”到“生态化培育”
教师服务中心的“分层备课2.0体系”,折射出教师培养理念的颠覆性转变。在“朝禾学堂”的教案检查中,新教师的手写教案引发关注——页边密密麻麻的彩色批注,记录着多次磨课的建议迭代。数字化管理平台上的动态曲线揭示更深层变革:实施分层培养一年来,教师自主撰写论文数量同比增长30%,跨学科教研组合从3组增至8组。这种成长自觉的背后,是“融光教章”体系的助力。副校长颜艳认为:“教师的成长不该被简化为赛课奖项,而要看见那些静默发生的专业蜕变。”
学生立场:让成长可见、可感、可延续
在六年级的《毕业课程》中,学生自主设计的“成长纪念册”项目令人耳目一新,孩子们用画笔记录六年校园生活中的点滴成长,意义非凡。六年级学部主任、副校长颜艳提出传统毕业课程方案以教师为主导,存在学生被动参与、活动形式单一、评价简单等问题,难以系统反映学生成长。基于“成长”的新方案强调学生自主性,由学生主导活动设计与执行,教师提供指导,活动涵盖校园微改造、“三个一”行动等多样化形式,融合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情感教育。评价采用“星级赋能成长评价”,多维度量化学生表现。新方案创新点在于转换活动主体、丰富实践形式、优化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参与感与实践体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更具突破性的是少先队设计的“物流职业启蒙课程”。依托金义新区“物流枢纽”的产业优势,学生们在菜鸟园区体验从商品选品、直播带货到跨境物流的全链条实践。五年级学生陈雨桐在实践报告中写道:“我第一次看懂爸爸的物流调度系统,他不仅是货车司机,更是智能时代的数据指挥官。”这种真实情境的学习,让72%的学生在后续作文中自发探讨“传统职业转型”等深度议题。
在这场改革中,我们看见教育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金义小学,作为全国未来教育样板校,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与创新,让教育回归“成长”本质,当“成长”成为贯穿各环节的价值主线,教育便焕发出超越地域局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