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漳州科技馆里总跃动着一群朝气蓬勃的身影——他们身披红马甲,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穿梭在各个展厅,用热情专业的讲解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讲解,点燃一位位参观者求知的欲望……这一幕,是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见物思理”科普项目的日常剪影。该项目创新构建“1个高校总部+N个实践基地”联动网络,通过“校校-校馆-校社-校地”四维协同,将高校的科研资源转化为青少年触手可及的科学体验。自项目开展以来,累计服务超16.7万人次,覆盖学校周边中小学、社区、科技馆及多个乡村,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创新范本。
校校联动:在教育一线播撒“科学启蒙火种”
每周四下午,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室里总会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哇,灯泡真的亮了!”“老师,为什么气球会粘在墙上?”在“双师课堂”上,一场场趣味科普实验课正在进行:专兼志愿者作为主讲小老师,通过趣味实验讲解物理科普小知识;另一旁,辅助志愿者指导孩子们跟随主讲老师一起动手实验。
“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藏着精心设计的‘科学彩蛋’。”项目团队负责人吴琳欣介绍到,“双师课堂”采用“主讲+助教”的模式,带领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趣味讲解+分组实操”层层拆解物理原理。目前,团队已构建涵盖力、热、声、光、电五大主题的31套标准化课程,年均开展120场沉浸式科普实验课。课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切实感受到神奇的物理现象,还能亲自动手完成小作品,在实践中实现“见物不知理”到“见物知其理”,再到“见物思其理”的思维蜕变。
“以前觉得物理就是无聊的公式和计算,现在发现它竟然藏在气球、吸管甚至橙子里!”闽师附小四年级学生小林(化名)津津乐道地分享他的学习心得。据调研,参与过物理科普小课堂的学生中,95.7%表示“喜欢参加各类科普活动”、“更愿意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这种“校校联动”的创新实践,不仅让物理知识“活”了起来,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即生活”的认知火种。
校馆共振:让科技馆成为“可触摸的物理教科书”
在漳州科技馆三楼的 "电磁大舞台",一场别开生面的 "特斯拉线圈交响会" 正在进行:随着两级电压不断升高,放电现象越来越明显,蓝紫色电弧布满玻璃管,“雅各布天梯电弧”在攀缘的过程中产生劈啪的放电声,接着,特斯拉线圈奏响了《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
“奇妙的是,这些乐声不是音响设备播放的,而是由高压电流击穿空气产生的。”团队科技馆讲解志愿者向观众介绍。“神奇的知识又增加了!”初中生小李(化名)兴奋地说。据了解,这已经是小李第三次参观电磁表演了,在他看来,动手实验激发了他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而科技馆更像一本“课外教科书”,讲解的志愿者们就像“课外小老师”,总能解答他的各种奇思妙想。
在校馆合作的深入推进下,项目团队年均承担 2000多小时科普讲解,连续多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共同倾心策划“科技游园会”大型品牌科普活动,通过动态演示与交互体验的深度融合,学院科研、竞赛等优秀作品在这里焕发新生,实现了从科研实验室到科普展台的智慧跃迁。这种"研-教-普"的良性循环,正持续激活青少年的科学基因。
校社融合:在社区肌理中培育 “生活化科普细胞”
在金鑫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 “周末学堂”里,每周六下午,总能看到这样温馨而充满活力的场景:一群孩子与志愿者们围坐在书桌前,或专注地交流思考,在志愿者一对一的课业辅导中攻克作业难题;或兴致勃勃地仰头听讲,在趣味科普小课堂上探寻科学的奥秘。
“周末学堂” 创新采用 “作业辅导 + 趣味科普” 相结合的模式,既精准回应了社区家长 “看护难、辅导难” 的现实需求,又通过 “一主题一科普” 的精巧设计,将晦涩的物理知识巧妙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
“孩子以前周末总宅家打游戏,现在每周都催着我送他来周末学堂!”这是一位家长在反馈表中的真挚留言。这种“校社融合”的创新实践,用“家门口的科学课”激活社区教育活力,为“双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解法。
校地共生:为乡村教育埋下 “科学的种子”
自项目开展以来,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连续多年组织“物理大观园”乡村科普专场,将电子设计大赛、教具设计大赛等获奖作品转化为“移动科普资源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奇妙的科学之窗。在寒暑假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志愿者们化身"科普轻骑兵",依托精品课程库,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多个乡村小学开展科普教学活动,让上千名乡村学生首次接触前沿物理科学实验。
“你们明年还会来吗?”每当活动接近尾声,总能听到乡村孩子们依依不舍的问候,总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意犹未尽的光芒。在层峦叠翠的乡野间,“校地共生”的育人实践正悄然改变乡村教育的土壤,高校科普资源真正跨越了地理与认知的沟壑,在红土地里种下了可持续生长的科学种子。
科普教育不是单项输出,而是双向成长。这场由高校引领的科学启蒙行动,正以“1个支点撬动N种可能”的实践智慧,编织着立体化的育人生态。此刻,科技馆里《歌唱祖国》的电子交响仍在回荡,社区学堂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乡村教室的实验灯光明明灭灭——这些跃动的科学之光,正沿着"1+N"科普立交桥,流向更广阔的天地,照亮更多求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