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化工大学 刘欣玥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原住民”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然而,其网络道德素养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网络暴力、隐私泄露、信息欺诈等现象频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培育策略,以促进其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网络伦理;培育策略
一、 引言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一词由美国学者Marc Prensky于2001年提出,指自幼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一代人。相较于“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他们更擅长使用互联网,但也更容易暴露于网络风险中。近年来,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发,如“人肉搜索”“网络霸凌”“虚假信息传播”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对网络行为的道德边界认知不清。如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匿名=无需负责”,导致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对“抄袭”“盗版”等行为的道德敏感性较低,普遍存在作业抄袭、影视资源非法下载等现象。
(二)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互动,部分“数字原住民”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共情能力下降:在社交平台上对他人遭受的网络暴力持旁观态度;对隐私泄露问题缺乏警惕,如随意上传他人照片或个人信息。
(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包括: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人身攻击、恶意造谣;信息欺诈: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如“AI换脸”技术滥用;数据隐私侵犯:未经允许公开他人聊天记录、照片等。
三、影响“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的因素
(一) 家庭教育的缺位
部分家长自身网络素养不足,难以指导子女正确使用网络;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作为“电子保姆”,忽视道德引导。
(二)学校教育的滞后
传统德育课程未能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缺乏针对性;教师对新兴网络伦理问题(如AI伦理、数据隐私)认知有限。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易强化极端言论,加剧道德极化;部分网红、自媒体为博流量传播低俗内容,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四、“数字原住民”网络道德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家庭层面:构建健康的数字教养模式
父母应以身作则,避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网络沉迷或不当言论;通过家庭讨论,帮助子女识别网络风险,如“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二)学校层面: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在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嵌入网络伦理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如“遭遇网络霸凌怎么办”)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加强教师对新兴网络问题的认知,如AI伦理、大数据隐私等。
(三)社会层面: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社交媒体应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传播;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实,严惩网络欺凌、数据泄露等行为;鼓励企业、学校、社区联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项目。
五、结论
“数字原住民”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其网络道德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当前,青少年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培育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对网络道德的影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