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南京工程学院“宜起同行”团队的10多名成员走进“中国陶都”江苏宜兴,以宜兴博物馆风土馆为实践基地,开展了“非遗传承与地域文化振兴”主题调研。通过文物研习、匠人访谈、陶艺体验等活动,青年学子们触摸千年陶都的历史肌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思考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一、风土馆里读宜兴:一部立体的地方志
“入馆即见五色土,方知陶业写春秋。”风土馆内,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从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鬲,到明清时期的紫砂珍品,系统梳理了宜兴制陶史的发展脉络。
最令队员们震撼的是“窑火千年”主题展区。通过动态沙盘与出土窑具的对照展示,直观呈现了从汉代圆形龙窑到现代电窑的技术革新。“这只宋代韩瓶上的冰裂纹,记录着古代釉料配方的智慧。”文物修复专业学生李然在笔记中写道。而“紫泥清韵”单元中陈鸣远、时大彬等名家作品,更让同学们感受到“器物有魂魄”的艺术境界。
二、对话非遗传承人:在指尖温度中悟匠心
为深入理解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存状态,团队专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志安。在他的工作室里,七十岁的老艺人演示了“打泥片”绝活:“紫砂壶的形神兼备,全在这毫厘之间的手感。”成员王梓涵尝试制作简易茶宠,却在第三步就因力度不均导致泥坯开裂,真切体会到“十年方能出师”的匠人精神。
调研中发现,当地正通过“非遗进校园”“大师直播间”等方式破解传承困境。徐师傅提到:“去年我们与高校合作开发的紫砂文创课,吸引了300多名年轻人报名。”这为团队研究传统文化活化路径提供了鲜活案例。
三、红色铸魂:在千年陶艺中感悟工匠精神
实践团队来到风土馆"红色工匠"主题展区,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系统学习宜兴紫砂工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新发展历程。在"电力发展史"专题展前,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电力工作者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坚守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作为新时代电力学子,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像紫砂艺人锤炼陶土一样,以钉钉子精神钻研专业技术。"实践团临时党支部书记在主题党日活动上强调。团队还特别走访了老党员、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聆听他们"一心向党、匠心传承"的感人故事。
结语:从文化自信到青年责任
离馆前夜,团队成员围坐在龙窑模型前分享感悟:“原来课本上的‘文化自信’,就藏在这把紫砂壶的肌理中”“我们想发起校园陶艺社团,让更多人听见泥土的故事”。带队教师总结道:“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揭示了当代青年在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价值——用新思维唤醒老传统。”
"宜起同行"实践团的这次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探访,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入调研和亲身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新时代青年的光荣使命。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