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潜山调研瓜蒌产业 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6月26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池州学院赴安庆市潜山瓜蒌产业调研与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的热情。他们带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使命感,肩负着落实202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要求的责任感,走进了“中国瓜蒌之乡”——安徽潜山市,深入瓜蒌综合开发研究所组培种苗研究中心,开启了一场探寻现代农业科技助力特色产业振兴实践路径的奇妙之旅。
一、瓜蒌产业: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柱
当实践团踏入研究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的育苗温室和设备齐全的组培实验室,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科技农业世界。研究所负责人热情地向实践团介绍,瓜蒌产业在潜山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就像一座桥梁,一头紧密连着农民的增收致富,另一头稳稳系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图为潜山市瓜萎综合开发研究所组培种苗研究中心
然而,回顾过去,传统种植模式下的瓜蒌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品种退化问题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限制了瓜蒌的品质和产量;病虫害频发则像一场无情的风暴,不断侵蚀着农民的辛勤劳作成果,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艰难前行的船只,随时可能被风浪吞噬。
二、组培技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转机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悄然出现。在组培实验室里,负责人着重讲解了组培技术对瓜蒌产业的革新作用。这项技术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通过对瓜蒌优良品种进行离体培养,能够快速繁育出大量性状稳定、抗病性强的种苗。
不仅如此,组培技术还能显著缩短瓜蒌的生长周期,就像给瓜蒌按下了“加速键”,让它们能够更快地茁壮成长;同时,还能大幅提升产量与品质,为瓜蒌产业迈向现代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成为瓜蒌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图为科研人员组培瓜萎种苗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有更直观的感受,团队成员在科研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全程参与了茎尖剥离、培养基配制、无菌接种等核心流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演示时,反复强调:“茎尖选取必须精准,只有0.1 - 0.3毫米的分生组织区域,才能培育出无病毒种苗。”这一精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严谨与精细。
技术人员强调,组培苗移栽需配套智能水肥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精准调控水肥供给,确保种苗成活率达95%以上。实践团成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系统学习操作规范,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对生产效能的革新作用。
三、田间推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随后,实践团与研究中心的王传文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了解组培技术在田间推广的实际情况。王传文先生感慨地说:“组培技术不仅是种苗革命,更是产业升级的‘芯片’。”自从使用组培苗,瓜蒌挂果率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图为研究中心的王传文先生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实践团队负责人方宏深有感触地表示:“科技成果只有扎根土地,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针对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与王传文先生和科研人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他们提出建立“科研 - 企业 - 农户”三方联动机制,就像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传递到企业和农户手中;加强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就像给农户们披上了一层坚实的铠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些建议获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认可。
四、科技兴农:瓜蒌产业的华丽蜕变
从“土里刨食”到“科技兴农”,潜山瓜蒌产业实现了华丽蜕变,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论断。如今,潜山瓜蒌产业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温控室里的瓜萎种苗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瓜蒌产业发展,以专业所学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他们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使者,带着科技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让科技成果在潜山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潜山瓜蒌产业的发展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它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潜山瓜蒌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也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逐步实现。
(摄影:刘明娜、刘若娴 供稿:方宏、王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