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社会实践团赴泾县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

来源: 编辑:

为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7月5日,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泾县探索非遗技艺的同时,融入法治宣传理念。通过对话、体验与走访,不仅传承文化,还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共绘乡村文化振兴与法治建设的美好图景。

扬宣纸风华绘乡景,挥三兔宣笔抒民心

在七月的热情阳光下,皖西学院法学院的“青春色彩·与法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不仅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致力于将法治精神播撒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7月5日,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宣纸博物馆,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成为了他们探索之旅的起点。在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亲眼见证了宣纸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出厂的神奇变化。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实物的展示,他们不仅了解了宣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还亲身体验了宣纸的制作过程。在大师周东红的亲自指导下,学生们手持竹帘床,小心翼翼地捞起纸浆,感受着非遗技艺的精髓。这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与责任。

在深耕乡村文化的广阔田野上,三下乡团队不忘肩上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法治教育的普及。7月8日上午,实践团踏入了风景如画的宣城三兔宣笔工坊,他们以一支支精致的宣笔为媒介,探寻着古老工艺与法治理念的和谐共生之道。工坊内,古韵悠长与现代气息并存,宣笔制作流程从选毫到雕刻,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匠人对技艺的执着与对文化的坚守。

紧接着,团队成员有幸与三兔宣笔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墨轩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也与来研学的小朋友们共同参与到宣笔的制作之中,队员们不仅领略了宣笔制作的精妙,更亲手制作法治主题宣笔,将法律条文以艺术的形式镌刻于笔杆之上,让法治的种子在文化的土壤中悄然绽放。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青年学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法治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乡村法治文化的普及与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携孤峰伞韵下乡野,润琴溪陶情入民心

7月7日上午,实践团的脚步轻踏至泾县孤峰油布伞技艺传承中心,这座隐匿于山水间的文化瑰宝,悄然拉开了他们探索传统工艺的序幕。步入馆内,一股古朴而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每一位成员都沉浸在了油布伞从选材到成品的悠悠岁月之中。

团队成员也与郑国民大师进行了一场深入的面对面式访谈,在郑国民大师的娓娓道来与一件件精美展品的映衬下,孤峰油布伞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缓缓展现在众人眼前。大家不仅得知了这项技艺世代相传的故事,更深刻理解了它在防潮避雨之余,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智慧。

当一缕阳光透过院落里的那些油布伞,洒下斑驳光影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这一刻,他们深刻意识到,保护并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的贡献与责任。

在深入探索乡村文化的同时,实践团牢记本专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法治宣传及基层法援。7月7日下午,他们来到琴溪老马陶吧,这里是琴溪龙窑制陶技艺的重要传承地。在欣赏龙窑制陶技艺的同时,团队成员们也不忘将法治精神传递给当地村民。他们设立了法律咨询台,耐心解答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发放了法治宣传资料,让村民们更加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举办了法治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普及法律常识和维权途径。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法治素养和维权意识,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皖西学院法学院的学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团队成员们将文化传承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色彩·与法同行”的深刻内涵。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乡村文化的复兴与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三希堂书香润乡土,编查济竹艺传民心

7月6日,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踏入了风景如画的查济古民居,以竹编为媒,探寻古老技艺与法治文化融合的新篇章。古村内,翠竹掩映,一处处竹编工坊里,匠人们正娴熟地编织着生活的艺术,从选材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手艺的坚守。

活动中,实践队成员有幸与查济古民居竹编技艺传承人——李竹青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竹编的创作过程。在古与今的交织中,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春风采,为查济古民居的竹编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月8日下午,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深入泾县三希堂产业园,以线装书为桥,探索传统文化与法治的交融之路。产业园内,历史与现代交织,线装书制作工坊展示了从选材到装帧的精湛工艺,见证了匠人对文化的传承与敬畏。

随后,团队成员与三希堂线装书技艺传承人——张云芳进行了一场面对面式采访。实践团成员在张云芳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参与法治线装书制作,将法律融入艺术,让法治精神在书籍中生根发芽。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子们对传统文化与法治的理解,更为乡村文化复兴与

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展现了青年学子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青春面貌。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热烈氛围中,“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探索了泾县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从三希堂线装书的精湛工艺到中国宣纸的千年传承,再到三兔宣笔的细腻书写,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查济古民居的竹编、泾县孤峰油布伞的古老韵味,以及琴溪陶窑的窑火生辉,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的非遗文化振兴画卷。同时,团队成员巧妙地将法治宣传融入其中,通过对话交流、普法宣传等形式,让法律知识在非遗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更展现了青年学子在非遗文化振兴与普法宣传中的积极作为与责任担当。(朱雨涵)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