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圆圆
三伏蝉鸣季,宣纸探源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杨风云的带领下,奔赴泾县这片“文房墨韵浸千年”的艺境之地。此行旨在探寻宣纸源头,触摸非遗传承脉搏,审视其现代发展现状,为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开拓新路径。
青弋江周围的水汽笼罩着古埠,为两岸的粉墙黛瓦覆上朦胧薄雾。江风掠过晾纸场,大幅生宣如云卷般舒展,在日照下显露出经年累月的自然肌理。巷弄深处,斑驳墙面垂挂着素色笺纸,纸帘随气流微动,仿佛承载千年的造纸技艺在此吐纳。这里便是泾县——一座皖南山水的历史重镇,依山傍水而建,空气间隐约浮动着纸浆的微息。即便短暂停留于此地,亦能深刻感知其跨越千年的造纸文化传承,令人沉浸于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青檀香里寻宣纸 古邑途中品匠心
初入泾县,潮湿的空气裹挟着青檀树的芬芳漫过来时,忽然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物”的深意——那些用来酿造宣纸灵魂的草木,原是早把气息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肌理里。到达宣纸城,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幽幽的光。街边的店铺里,各式各样的宣纸制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宣纸画到古朴的宣纸折扇,每一件都承载着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在与商家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宣纸制作的艰辛与不易,从原料的选取、加工,到一张纸的成型,108道工序的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对传统工艺的执着追求。
街边的宣纸扇、墙上的宣纸画,细看时都带着一种“轻与重”的辩证。纸是轻的,能被风扬起;可它承载的文明是重的,足以镇住千年时光。这种“轻”与“重”的交融,或许正是宣纸最动人的哲学:它不张扬,不炫技,只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成为贯通古今的介质——就像泾县的空气,轻得能被呼吸,却重得能托起整段文明的星河。
图1 成员对商铺老板进行问卷调研
政企共话传文脉 众智同襄续新篇
次日与泾县政府的对话,恰似在宣纸的纤维纹理中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搏。当团县委陈慧书记、文旅局唐飞馆长、宣纸集团开晓路书记和科商工信局张辰宇股长等出席座谈会,围绕宣纸文化保护现状、文旅融合及产业扶持等核心议题与工大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共谋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篇章时,我忽然意识到非遗保护从来不是单维度的文化工程,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校准的精密实验。这让我看到了宣纸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希望,也让我感受到了各方力量在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历经三小时的深入问卷调研,展开了一场与当地民众的真挚对话,收获颇丰。从商场员工到街头路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居民踊跃参与。那些选中的选项、添加的注释,绝非枯燥的数据堆砌,它流露出人们对宣纸文化的殷切期盼。有商户写下“希望学校能开体验课,让学生们知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时代对宣纸技艺传承殷切呼唤,希望年轻一代能亲手触摸到宣纸的温度;有青年建议“多些文创设计,让宣纸离年轻人再近些”,宣纸文化创新发展美好愿景徐徐展开,渴望宣纸能以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姿态融入现代。这些带着体温的想法,比任何文献都更鲜活地告诉我们:宣纸的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深深扎根在寻常巷陌的烟火里,在每双触摸过纸页的手中,在每个普通人的期待与牵挂里,它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宣纸集团飘散的油墨气息,既像唐代雕版印刷的余韵,又似数字时代激光照排的序曲——这缕跨越千年的芬芳,恰是文化基因最生动的显影液。宣纸集团内“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于宣纸文化传承与高校实践教育而言,是一次具有深层意义的联结。“文脉永续”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的阐释权。就像宣纸能包容水墨的恣意与油墨的规整,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当具备这样的包容性——既保持本真性的内核,又拥有与时俱进的延展性。
图2 校领导与同学在宣纸集团门前合影留念
图3 团队与泾县政府人员开展座谈会
图4 挂牌仪式现场
园中度艺承文脉 巷里寻踪见日常
宣纸文化园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殿堂。在这里,宣纸的历史脉络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从唐代的起源,到如今的繁荣发展,每一段历程都通过生动的展览、精美的文创设计呈现在我们眼前。当团队亲身参与捞纸实践,将那细腻的纸浆轻轻捞起,看着它在水中逐渐成型,成就感与敬畏感油然而生。竹帘抄起的不仅是纸浆,更是文化传承的密度与张力,每道工序都在重新定义“传统”与“现代”的配比。这薄薄的一张纸,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传递着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漫步乌溪老街,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斑驳的墙壁,幽深的巷陌,还有那悬挂着的古老招牌,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与檐下闲坐的妇人闲谈,她提及在宣纸文化园劳作的儿子,目光投向远方时,眼底漾开的笑意淡如宣纸透过的微光。那寻常家事般的提及,反比任何颂扬更显深刻:传承的根脉,原就深植于这最朴素的烟火日常。墙隙的旧纸角、窗台的檀皮碎、檐下的竹帘骨架……这些不经意的存在,悄然消解了“非遗”概念的疏离感。宣纸不再是典籍中供奉的符号,它已化为生活本身。当技艺精髓融入口语家常,成为呼吸般自然的生存智慧时,文化便真正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这巷弄深处藏着的,正是对“活着”最本真的阐释:真正的永恒,不在恢弘的庙堂,而在日复一日被阳光晒暖的平凡褶皱里。
图5 宣纸文化园参观
图6 团队成员体验捞纸
图7 成员在乌溪村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
纸坊观艺融新技 江畔寻踪见生机
通过对丁家桥镇宣纸产业的实地调研,我深切感受到了该产业蕴含的强劲商业动能。商业街里的各种宣纸文创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走进汉唐纸坊,亲眼目睹宣纸的生产过程,师傅们熟练的操作手法,如同在进行一场场精彩的表演,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赋予了宣纸以生命与灵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自动化设备与传统工艺实现了有机融合,在完整保存古法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能力。这种古今交融的发展范式,为宣纸产业在现代社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
站在青弋江畔,江水悠悠,波光粼粼,它见证了泾县的变迁,也见证了宣纸的兴衰。江边的宣纸大市场,是宣纸产业的汇聚之地,这里汇聚了各种品质、各种用途的宣纸,从供书画创作的精品宣纸,到用于印刷复制的普通宣纸,应有尽有。偶有白鹭掠过,翅尖点水的刹那,惊起一圈圈轻浅的涟漪,慢悠悠荡向岸边。站在桥上轻嗅,带点湿润的草木气钻入鼻腔——原来那些用来做宣纸的檀皮、稻草,早把根须扎进这江水的清润里了。
图8 团队成员在汉唐纸坊体验揀草
图9 商铺老板向团队成员介绍宣纸文创
堂中阅纸通千载 卷里寻踪见古心
在三希堂,面对那一卷卷用宣纸誊抄的古籍善本,我仿若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之中,古人之智慧与情怀透过那柔韧的纸张款款而来。三希堂中的宣纸书卷,宛如一部部活着的历史,向我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每一笔每一画都一丝不苟,透着对知识的敬畏与虔诚。这让我意识到,宣纸绝非仅仅是文字与图画的载体,更是一种能够穿越时光的桥梁,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人创作时的心境与神韵。
图10 团队成员参观三希堂
此次泾县宣纸调研之旅,早已画上句号,但我的心依然沉浸在那片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上。泾县,这座小城,以宣纸为纽带,将历史与现代紧密相连,让所有人看到宣纸在新时代的脉动与活力。此次的调研让我们明白,宣纸的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老匠人的指节磨出的茧、阿婆絮语里的牵挂、学生问卷上画下的勾,在泾县的山水里织成张永远晒不干的纸,把千年光阴浸得透亮。
宣纸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其核心不仅在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文化基因的赓续与精神内核的传递。作为承载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宣纸从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的交融中诞生,经108道工序的淬炼而成,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造物观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刻,而是对历史智慧的敬畏、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它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既承载历史的厚重,又回应时代的需求;既凝聚民族的精神标识,又能在多元对话中展现包容性。唯有如此,才能让千年纸香不仅萦绕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流淌在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指导老师:杨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