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引言:疗愈经济破局在即,监管利剑出鞘护航规范发展
国内疗愈经济在满足身心疗愈需求的同时,长期深陷概念炒作、高价低效、甚至虚假宣传的乱象漩涡,损害消费者权益并蕴含社会风险。此状况已引发国家相关部门高度关注,早前,公安部等部门已针对“身心灵”领域发出加强监管的通知,标志着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和强监管时代的开启。
《人民日报》也于6月 9日发文《疗愈不等于“买了即治愈”》,再次揭示了疗愈经济的繁荣与隐忧。
【下图为《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的报道,犀利揭示了疗愈行业高价低效、概念炒作乃至“割韭菜”的行业乱象,也揭示了其症结在于情绪价值的模糊性与监管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在“无门槛、无规范、无保障”的泥潭中野蛮生长。当“买了即治愈”的消费主义陷阱吞噬行业公信力,乱象倒逼之下,疗愈经济的健康发展已迫需一场深刻的规范化变革,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
疗愈经济破局之道:标准与人才双轮驱动行业规范化
疗愈经济破局的关键,正落在行业标准与人才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之上,目前这两项关键行动均已启动:
国家标准引领: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健康管理保健服务规范》国家标准修制定工作,并于2024年11月专设“情绪干预调理”课题组;此举意义重大。它将为“情绪疗愈”服务的核心内容、操作流程、效果评估提供权威、统一的技术基准,彻底扭转服务内容随意、效果无法衡量的无序局面,让“疗愈”二字有据可依、有标可循。
人才认证筑基:同步推进的国培在线(原中国国家培训网)“情绪疗愈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与师资认证工作,直击行业人才良莠不齐的痛点。通过系统化培训与严格认证,为行业输送具备专业伦理、科学知识和规范技能的服务者,从源头上提升服务供给质量,让消费者获得真正专业、可靠的情绪支持。
这两项工作的协同推进,标志着行业治理从“被动堵漏”转向“主动筑基”。标准的建立划清了服务的边界与质量红线,人才的培养则为达标服务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力保障。两者如同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疗愈经济从鱼龙混杂的“情绪生意场”,转向以科学、专业和诚信为核心价值的“健康服务新领域”。
监管重拳与标准人才双轨并行出击,将推动中国疗愈行业迈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非但不是行业发展的枷锁,反是行业跃升的跳板。清晰的标准与高素质人才将极大提振消费者信心,压缩劣质服务的生存空间,引导资本和创意流向真正有价值的疗愈产品研发与服务创新。当“疗愈”二字不再被滥用,当专业服务赢得广泛信赖,疗愈经济方能摆脱争议,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需求的同时,成长为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活力的健康产业新支柱。标准与人才,正是疗愈经济拨乱反正、向阳而生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