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23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和2023年《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水产养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地调研粤西地区深海养殖产业技术痛点与发展需求。由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张学习、张祺、何淑霞三位老师带领的"拨云寻道"青年突击队先后走访湛江农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海威集团陆地育种养殖纪家基地及"海威二号"深海网箱平台,开展水产养殖自动化清洁技术需求调研活动。
7月11日上午,队员们来到湛江农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了该公司的循环水养殖车间和物联网投喂管理系统。接着深入了解了基地的网箱养殖模式、清洁维护流程以及自动化设备应用现状。
7月14日,实践队前往海威集团陆地育种养殖纪家基地,参观了种苗培育实验室和智能化养殖管理平台。队员们详细了解了从野生鱼驯化到商品鱼养成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以及基地在环境控制、饲料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7月15日,队员们登上"海威二号"深海网箱平台,实地体验了深海养殖的作业环境和技术挑战。平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网箱结构设计、台风防御机制以及海上清洁作业的技术难点。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与各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开展了系列深度访谈。队员们重点咨询了企业在清洁维护、设备更新、成本控制等方面遇到的技术瓶颈,探讨了自动化清洁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和技术需求。通过访谈交流,了解到当前水产养殖行业在清洗效率、抗灾能力、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掌握了网箱清洁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政府在推动养殖业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
队员:目前水产养殖清洁维护方面面临哪些具体困难?成本压力如何?
湛江农好技术负责人:我们面临的清洁维护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效率瓶颈,人工清洗网箱仅能达到每小时1个的速度,而我们200亩的养殖区域,整塘清洗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其次是成本结构问题,年度维修清洗费随着规模扩大呈指数级增长,我们20多人的团队年度维护费用已经成为重要支出。最后是清洁范围广泛,需要处理水面的饲料粪便浮沫、藻类尸体,塘底的腐殖质沉积,以及管网系统的堵塞疏通,现有的水泵设备吸污质量差、覆盖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全方位清洁需求。
队员:针对养殖清洁痛点,你们对自动化清洁机器人有哪些具体的技术要求?
海威集团负责人:我们的机器人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高效性要求,网箱清洗时效必须控制在每个40分钟以内,池塘清淤要达到每天200亩的覆盖能力,这样才能比人工效率提升数倍以上。第二是环境适应性,机器人需要轻量化设计以适应4.2米的网箱间距,具备多材质兼容能力,能够处理尼龙网箱、水泥池壁等不同清洁对象,同时要有抗腐蚀材料应对海水和淤泥环境。最关键的是经济性验证,机器人成本必须控制在人工操作50%以下,投资回收期不超过2年。
队员:深海网箱养殖与陆地养殖相比,在清洁维护方面有哪些特殊挑战?
"海威二号"平台负责人:深海养殖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最大的问题是清洗周期长,我们需要每两年将网箱拉上岸清洗,每次耗时2个月,这期间基本停产,经济损失巨大。台风威胁是第二大挑战,西海岸台风频发导致10%-20%的损失率,虽然我们有网箱下沉技术可以下沉1-2米避风,但效果有限。技术层面的挑战包括:机器人需要抵抗至少2米/秒以上的海流冲击,要处理藤壶、藻类等顽固附着物,还要解决海上作业的精准定位问题。能源供应也是难点,我们采用光伏+小型风机的组合供电,但台风期间经常中断,影响监控和作业连续性。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开发低成本、抗海流的水下清洗机器人,实现年清洗频率2-3次的目标。
图1 突击队与湛江农好公司负责人参观养殖基地 黎森宇 供图
图2 突击队与海威集团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 黎森宇 供图
图3 海威集团海马育种车间 黎森宇 供图
图4 青年突击队师生在海威集团纪家基地前合影 黎森宇 供图
关键字:广东工业大学 水产养殖 自动化清洁 网箱机器人 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