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作为。2025年7月13日至18日,“青春长征”专项团队青岛理工大学“黔韵遗风”实践团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开展“侗歌袅袅携牛腿琴韵传情,蜡染斑斓映黔地非遗流芳”社会实践主题系列活动。实践团深入探访侗族大歌、牛腿琴、蓝靛染布等非遗项目,以青春之力铺展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侗歌悠长,弦弦绕梁。7月15日,实践团来到从江县小黄侗寨,探寻侗族大歌的文化密码。作为侗族人民的“有声史诗”,侗族大歌承载着族群历史记忆、情感表达与代际教化的重任。实践团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萨银花,作为熟唱280余首侗族大歌、曾赴多国演出的艺术家,潘萨银花不仅向实践团分享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故事,还现场教唱了自创的童声大歌《青蛙歌》。她用一生守护歌脉的故事,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 “择一事终一生” 的传承初心,也让成员们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到这一艺术形式的灵动与深厚底蕴。围坐于百年鼓楼之下,成员们聆听银花奶奶与歌队演绎的古老歌谣,悠扬旋律中,侗族的山林传说与生活智慧缓缓流淌。实践团成员纷纷举起手机,将这珍贵的声浪转化为数字档案,整理成非遗音频集,让更多人透过声音感受 “歌养心” 的侗族哲学,还通过短视频平台搭建‘云端歌台’,让侗歌的千年声韵跨越山海,在新时代持续回响,让属于中国的非遗薪火,在青春的接力中越烧越旺。
牛腿琴音,袅袅传情。民族村寨串珠成链、打造村寨链非遗盛宴。7月17日,实践团来到从江县占里侗寨,与侗族牛腿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仕龙共赴一场民族音乐交流会。交流会上,吴仕龙演奏着仅有两根弦的牛腿琴,曲调优美,节奏平稳,他倾情演奏的同时感慨道:“由于牛腿琴选材讲究、制作工艺复杂,这门手艺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了。”实践团与吴仕龙深入交流,针对传统牛腿琴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传承难的问题,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提出采用现代化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的创新方案,在保持音质的同时,还能使制作成本降低的同时缩短生产周期。这一技术改良为牛腿琴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可行方案。实践团还运用 3D 扫描技术构建牛腿琴数字模型,完整记录从选料到调音的全流程。实践团成员邢景涵表示:“我们要把 3D 打印的琴模带回实验室,让更多大学生通过教具直观感受这项技艺的精妙。”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为牛腿琴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侗布靛浸,滴滴韵染。7月18日,实践团参观了侗族非遗蓝靛染布技艺,并亲身体验染布过程。“从精准把控浸染时间,到巧妙拿捏晾晒力度,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染布的最终成色。”在传承人吴云英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躬体力行,沉浸于这古老技艺的研习。为助力蓝靛染布文化更好地传承,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创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蓝靛染布文创产品,如定制小方巾、时尚神秘的盲盒娃娃等。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蓝靛染布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实践结束后,成员们把作品捐给青岛的支教团,希望他们为“非遗的蒲公英”借力,传承与弘扬蓝靛染布文化精髓,为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焕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社会实践,“黔韵遗风”实践团通过实地探访、深度交流、亲身体验等多元形式,全面领略了贵州省从江县侗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深刻感悟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当地打造非遗名片贡献力量。未来,土木学子将不断致力于传承与守护非遗,用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为非遗文化注入现代化生机。让悠扬侗歌、悠远琴音、斑斓侗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撰稿人:沈芊策,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