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黔韵遗凤”实践团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编辑: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3日至18日,“青春长征”专项团队青岛理工大学“黔韵遗风”实践团赴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村寨开展“小手筑梦乡土,匠心传承振兴”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用青春热情助长教育萌芽,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

执尺对话掌墨师,砼心巧筑黔东韵。7月17日,实践团来到从江县占里侗寨,拜访当地掌墨师吴永福。他带领实践团参观了侗族村寨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侗族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结构连接,风雨桥美观结实可乘凉、鼓楼气势恢宏有生命,一件件凝聚着侗族智慧结晶的建筑瑰宝触动着在场所有土木学子的心。队员们认真聆听,在感受掌墨师匠心的同时,也用着专业知识对这些建筑进行分析,与这位传承人探讨现代抗震技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可能性等各种建筑问题,以土木学子的身份为这份璀璨动人瑰宝的传承贡献专业力量。

一凿一卯承古韵,数字建模焕非遗。“榫卯结构的构思太精妙了!” 实践团成员李欣睿感叹道。随后,在吴永福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榫卯模型的完整制作流程,凿子与木槌的敲击声清脆有力、此起彼伏。当亲手打磨的榫头与卯眼严丝合缝地咬合,自制构件成功组装成型时,成员们难掩激动,现场发出阵阵欢呼。吴永福欣慰地说:“这些年轻人学得专注又认真,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尊重让我们老一辈很受感动。” 成员们还运用 BIM 建模软件对榫卯模型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将这份传统技艺的智慧结晶 “打包” 带回学校。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师生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建筑技艺的魅力,为侗族建筑文化的传承插上科技翅膀,助力非遗保护焕发新活力。

智慧课堂赋能教育,传递知识播种理想。“BIM智慧课堂”上,城地241潘佳奉向孩子们展示BIM建模的神奇功能。三维建筑模型在屏幕上灵活旋转,侗族村寨的鼓楼、风雨桥在数字世界中重现风采,孩子们围在桌边,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不时发出阵阵惊呼:“我以后也要学这个,把我们村子建得更漂亮!”从展示、演示到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动手实操,实践团成员把这项具有现代建筑魅力的技术带到了这片有着浓厚传统建筑文化的地方,通过教育播撒传承的种子,让科技与传统在孩子们心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为乡村振兴培育未来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黔韵遗风” 实践团以直尺丈量传统建筑的文化厚度,以专业知识赋能非遗传承,以创新思维为乡村发展献策。团队秉持 “学教并行” 理念,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素养,更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未来,土木学子将继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诠释青年担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土木力量。(撰稿 :伍智,马甲)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