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踏访窑头境,丹心护遗焕新光 ——西安工业大学三下乡非遗传承行

来源: 编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响应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西安工业大学“陶铸青春,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日走进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开展 “探秘黑瓷非遗,对话匠心传承” 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深度调研、技艺体验与创新传播,沉浸式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头窑黑瓷烧制技艺的千年魅力,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于尧头窑陶艺制作工坊前合影  赵哲供图)

一、共建实践基地:校地携手育人才

实践队与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管委会成功签署“西安工业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书”并举行授牌仪式。这标志着校地双方在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文化研究及乡村振兴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基地为西安工大学子提供稳定实践平台,也为尧头窑非遗技艺的学术研究、创新设计与青年人才引进开辟新路径,是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

(图为西安工业大学与澄城县尧头窑管委会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安卓芸供图)

二、探秘古窑遗韵:触摸千年窑火魂

尧头窑素有“黑瓷之乡”美誉,烧制技艺始于唐,绵延1300余年。实践队考察了古窑址遗迹、陶瓷博物馆及传统柴烧窑房。斑驳窑壁与层叠瓷片,诉说着“十里窑场”的往昔荣光。队员记录“拉坯成型、草木灰釉、高温烧制”等核心工序,体悟古人智慧。当地资料显示,尧头黑瓷以“黑如墨、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闻名,曾是关中民生所需,现为珍贵文化遗产。非遗展厅中,百余件黑瓷精品陈列有序,从日用碗碟到艺术摆件,彰显“黑珍珠”神韵。工艺师傅现场解密“七十二道工序”与“滴油不漏”技艺,详述“跳刀纹”“铁锈花”等传统纹饰技法,令队员叹服。

(图为工艺师傅为队员讲解制陶的七十二道工序  安卓芸供图)

三、对话匠心传承:守正创新谋未来

团队深度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忠阳。他现场演绎“拉坯利坯”绝技,坦言传承困境:“守艺需耐寂寞,破局更需拥抱时代。”面对市场萎缩与传承断代风险,刘师傅推动产品创新,开发茶器、文创等,并借短视频普及黑瓷文化,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省级传承人周引弟展示匠心独运的陶制作品,图案皆为手绘,是对生活与历史的注解。她将心得化为短诗,让粗粝陶土与细腻诗情交融,使非遗传承成为文化与情感的诗意表达,其热爱与坚守令人动容。

(图为周引弟老师向队员讲解陶制作品  安卓芸供图)

四、体验制陶匠心:指尖塑就文化魂

队员走进非遗工坊,体验揉泥、拉坯等核心工序。指导师傅强调:“揉泥求匀,拉坯控力,皆是代代相传的技艺精髓。”他表示,非遗制陶承载先辈智慧,虽面临挑战,但通过创新与体验正吸引更多关注,亟盼青年加入,让技艺薪火相传。初次尝试虽难,经师傅指导,队员技法渐精,部分成功塑出陶坯雏形。亲身体验让队员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传承之艰,更强化了参与非遗保护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制陶  赵哲供图)

五、策展科普非遗:解码土火艺术美

尧头窑黑瓷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提升公众认知,实践队梳理其历史脉络、工艺特色与传承现状,编制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在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队员向游客发放手册,结合实物讲解历史渊源、工艺价值与文化内涵,并征集游客及村民对宣传内容的反馈,力求提升科普实效。

(图为实践队员向当地村民征集对宣传内容的建议  安卓芸供图)

六、直播赋能传承:青春视角促“破圈”

实践队创新运用新媒体,在尧头窑景区开展“千年黑窑传匠心,澄城非遗绽华彩”主题直播。镜头前,队员讲述黑瓷古今演变,展示传统器皿与现代创意作品,结合老物件梳理发展脉络,立体呈现千年历史底蕴。直播设置互动问答,实时回应网友关切,增强参与感。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此次社会实践,是西安工大学子对千年窑火的致敬,更是以青春智慧与创新行动参与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播与振兴。当青年之手触摸古老陶泥,当数字浪潮激荡传统技艺,尧头窑的千年薪火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 它熔铸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历史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青春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中的时代担当。

文案:王梦雪 明三少 王飞 安洁洁 韩卓孜

图片:赵哲 安卓芸

指导老师:李俊洁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