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皖东南广德市东亭乡的万亩竹海绿意盎然,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安徽理工大学青筠薪火队8名队员踏着晨光走进这片竹海,于6月25日至27日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当地竹产业发展与国家级非遗“明德折扇”传承,解码乡村振兴的“东亭路径”。
在明德扇业非遗工坊,淡淡的竹香与纸张清冽气息交织,队员们围站工作台旁,沉浸式观摩折扇制作全过程。“从选竹到成扇要经五十道工序,单扇面裱糊就含打底、上浆、贴布、晾干等多步,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道。队员们轻触打磨光滑的扇骨,指尖传来玉石般的细腻触感,深刻体会到“一把折扇就是一件艺术品”的真谛。大家纷纷记录工序细节,感叹非遗技艺的精湛——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带动农户增收的“活技艺”。
走进高峰村合作社,墙上的“产业发展图”清晰标注着竹林分布、竹企位置与农户家庭。“过去竹林零散种植,品种杂、管理乱,‘竹贱伤农’是常态。”合作社丁主任的话道出往昔困境。转机始于林权改革:村里将7200亩零散竹林集中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并联合明德扇业推行“六统一”模式——仅统一育苗就耗时两年,从源头保障竹材品质。“现在竹材定向供应扇业,收购价稳了,农户每亩竹林收入翻了近三倍!”丁主任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三天里,队员们带着针对性设计的调查问卷,冒烈日走访全村商户,重点了解竹产业参与度、收入变化及对非遗传承的看法。夜晚,大家在住处连夜整理数据、交流见闻。“踩在竹荫土地上,听着竹涛与扇坊沙沙声,终于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一名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竹子连非遗根脉、牵农户期盼,我们青年就该让这纽带更结实。”
离别当日,队员们站在竹海观景台,远眺错落的竹企厂房、村民院里晾晒的竹制品,近看孩童持竹扇嬉戏的身影,心中充满力量。此次调研,他们不仅梳理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共赢模式,更见证了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生机。
青春足迹融竹涛,薪火相传助振兴。青筠薪火队的实践,既是青年学子丈量乡村振兴路的探索,更是扎根大地、服务基层的生动写照。未来,他们将带着调研成果继续发力,让竹韵更悠长,让薪火照前路,以青春之力续写非遗传承与乡村共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