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皖家幸福驿站组织的 “探秘楚山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研学活动正式启程。一群带着好奇与期待的孩子,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八公山区地质公园的文化之旅,于山水与历史间触摸文脉,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首站抵达八公山区地质公园内的淮南子文化馆,古色古香的建筑刚映入眼帘,便让孩子们放慢了脚步。馆内陈列的竹简、古籍复刻本与多媒体互动装置,将《淮南子》中的智慧缓缓铺展。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驻足于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等神话故事的图文展前,听着这些源自本土的古老传说;在模拟的 “二十四节气” 展示区,他们认真观察着古人根据自然规律总结的生活智慧,不时伸手触摸屏幕上跳动的节气符号,仿佛与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馆内的 “淮南王与宾客论道” 场景复原区,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到了当年文人荟萃、思想碰撞的盛景,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生出别样的亲切感。
离开淮南子文化馆,孩子们来到公园内的非遗体验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拓印活动正等待着他们。当工作人员将拓印用的宣纸、墨块、拓包与刻有传统纹样的石碑模具摆放整齐,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社区邀请的非遗传承人首先演示了拓印的完整流程:将宣纸轻轻覆盖在模具上,用喷壶均匀喷水使其贴合,再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以轻拍的方式让纹样逐渐清晰地显现在纸上。
演示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固定宣纸,生怕稍一用力就会弄破;有的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调整拓包的力度,让墨色均匀晕染;还有的专注于观察纹样细节,想让每一根线条都完整呈现。当一幅幅带着墨香的拓印作品从模具上揭下 —— 或是古朴的云纹,或是灵动的瑞兽,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成果互相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这方小小的拓片,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刚踏入馆内,巨大的恐龙化石骨架便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仿佛瞬间穿越到了远古时代。在 “八公山地质演化” 展区,通过逼真的模型与动画演示,孩子们了解到这片土地从远古海洋到陆地山脉的变迁历程,看到了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岩石标本 —— 有的像玛瑙般晶莹,有的带着奇特的层理结构,还有的镶嵌着小小的化石,每一块都藏着大地的 “成长密码”。
此次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亲近家乡的历史与自然。从《淮南子》的千年智慧到拓印技艺的指尖传承,从地质演化的宏大叙事到岩石标本的微观世界,每一段体验都在丰富着他们的认知。皖家幸福驿站始终致力于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未来也将继续推出更多融合文化、自然与实践的活动,让家乡的文脉与山水,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丰厚土壤。
文/高杨梦娜
图/高杨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