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温度”的推广,让普通话走进乡村老人生活

来源: 编辑:

2025年7月10日至15日,山东航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拳拳红心,小陶助力”团队成员孟慧走进潍坊高密市幸福村、薛家村等4个行政村,开展为期6天的“普通话现状调研与推广”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讲、互动体验等形式,既摸清了村庄老人对普通话的了解程度,也为后续精准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

在调研阶段,孟慧以“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先后走访了幸福村、薛家村等村庄的30位60岁以上老人。从调研结果来看,多数老人能听懂简单的普通话,但主动使用的意愿较低——部分老人因担心“说不好被笑话”而羞于开口,部分老人则认为“在村里用方言交流更方便”。此外,老人接触普通话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电视新闻、子女通话等方式,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知也多停留在“出门买东西能用上”的层面。

图为志愿者深入农村进行问卷调查的现场。孟慧供图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孟慧从多个维度设计了推广活动。在基础认知层面,她在各村文化大院设置宣传展板,用“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的漫画形式,讲解“学说普通话能方便就医、视频通话见孙辈”等贴近老人生活的好处;还邀请村里的退休教师用方言“翻译”普通话推广政策,让老人听得懂、能接受。

图为志愿者与老人一起阅读“方言VS普通话”漫画。孟慧供图

在实践互动层面,孟慧组织了“祖孙共学普通话”小课堂。考虑到老人对孙辈的亲近感,她提前联系村里的小学生担任“小老师”,教老人说“你好”“谢谢”“我想你了”等日常用语。薛家村72岁的王桂兰老人在孙辈的鼓励下,第一次用普通话给外地的孙女打了视频电话,挂电话时笑着说:“原来我说的她能听懂,下次还要这么说!”此外,孟慧还准备了印有普通话发音技巧的“便携卡片”,上面标注了方言易混淆的读音,方便老人随时翻看。

图为志愿者使用普通话和老人简单沟通。孟慧供图

在长效支持层面,孟慧与各村村委会合作,计划在各村设立“普通话角”,定期组织志愿者驻村交流;同时联系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普通话学习纳入老人日常活动,比如在广场舞领队报数时加入普通话示范、在图书借阅时提供“方言-普通话”对照版读物。

7月15日活动结束时,不少老人主动向孟慧请教发音问题。“以前觉得普通话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学会了能和孩子们更亲近。”幸福村的李大爷说。孟慧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收集了珍贵的基层数据,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普通话带来的温暖连接,“接下来我会整理调研结果,联合当地部门制定更贴合村庄实际的推广方案,让普通话真正走进老人的生活。”

图为志愿者解答老人疑问。孟慧供图

此次活动既关注了老人的语言需求,又结合村庄实际创新了推广方式,为农村地区普通话传播探索了“接地气、有温度”的新路径。

(通讯员:孟慧)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