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乡传实践团:在翁源大地奏响非遗传承的数字乐章

来源: 编辑:

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正因一群青年学子的到来焕发新的生机。来自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的“薪火乡传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先锋力量,扎根于此,以数字化为笔,为非遗猫头狮文化书写传承新章。

薪火乡传实践团合影

扎根翁源:在田野间触摸非遗的温度

翁城镇,是非遗猫头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老祠堂曾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猫头狮艺人的成长,街头巷尾的老人至今仍能哼出舞狮时的锣鼓点。为探寻这门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实践团扎进翁城的烟火里,化身为“非遗传播使者”。成员们手持精心设计的文创小礼品,穿梭在古镇街巷,与商铺店主、居民唠家常、话非遗,探讨“当下猫头狮的发展困境以及数字化赋能非遗猫头狮的情况与想法”。

“非遗现在急需通过数字化赋能,通过你们的宣传,我才知道猫头狮有那么多奥秘”一位当地青年发出感慨。面对“怕手艺带进棺材”的担忧,实践团下定决心:“要用年轻人的方式,让猫头狮‘活’在当下。”成员们在线上利用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跨越地域感受非遗魅力;线下走访收集1000余份问卷,与线上传播形成数据闭环,为后续研究提供扎实支撑。

实践团与当地商户进行访谈

创新课堂:让非遗从“老物件”变成“新潮流”

在“非遗进社区”系列课程中,学生小燚举着自己轻粘土冰箱贴的作品说:“原来猫头狮的眼睛要画得圆滚滚的,这样才威风!”成员们深入挖掘探索猫头狮的形象特点,翘起的狮耳、蓬松的鬃毛、圆睁的双眼……再手把手教孩子们用彩色粘土捏出轮廓。“孩子们第一次知道,课本外的非遗这么有意思!”实践团的小卢老师感慨。

“豆子粘贴画”课程同样热闹。利用常见的红豆、绿豆、黄豆等,用胶水将豆子拼出猫头狮的图案。“豆子的颜色和大小不同,拼出来的狮头纹理也不一样!”学生小宇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回家要教奶奶做,她以前总说‘现在的娃娃不懂这些’。”

学生的猫头狮粘贴画展示

最受欢迎的当属“猫头狮体验课”——孩子们套上简易狮头,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小学生缠篾条固定狮架,握着孩子的小手蘸墨点睛,耐心纠正敲鼓节奏。当鼓点响起,孩子们举着歪歪扭扭的狮头笨拙跳跃,金黄鳞片在阳光下晃动,清脆的笑声混着杂乱的锣鼓声,非遗传承的种子就在这充满童趣的实践中慢慢生根。

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体验猫头狮

数字破圈:让猫头狮从“翁城故事”变成“全网风景”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猫头狮,实践团把课堂搬上了“云端”,在社交媒体开设“薪火乡传·翁源猫头狮”账号,发布团队宣传猫头狮文化的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借助社交媒体,实践团以数字化赋能非遗猫头狮,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人关注,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

除了短视频,实践团还整理了调研时的照片、手稿、问卷,形成电子资料汇编;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拍成特写,在公众号发布“每日一狮”宣传文章。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数字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猫头狮的新世界。”

未来可期:让非遗在数字浪潮中生生不息

从乡间调研到课堂创新,从短视频传播到社群互动,实践团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能仅拘泥于“老办法”,需要年轻人的创意与数字技术,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宣传站工作人员说“猫头狮的发展不是‘老复制’,而是利用时代发展‘活起来’——孩子们能喜欢,年轻人愿参与,老手艺才有未来。”

此刻,翁城镇的晚霞正洒在古祠堂的飞檐上。实践团成员们收拾着设备,准备把今天的课程视频剪辑发布。镜头里,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猫头狮冰箱贴蹦跳,老艺人的笑容里泛着泪光——这或许就是传承最好的模样:古老的技艺,正通过年轻人的双手,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供稿:卢诗颖 郑曼婷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