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衡阳市民易小姐反映,2021年她为顺利通过考试在衡阳中公教育,花费2.6万多元在中公教育报名参加包边培训协议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将退费2.6万元。然而,当易小姐真的未通过考试申请退费时,却被告知一年只能退500元,这笔费用竟需要52年才能退完。
易小姐表示:“等我拿到这2.6万,我都九十多岁了,能不能活到那时候还不知道,难道收债的任务还要留给下一代。我觉得很搞笑。”
培训机构“不过退费”的模式很普遍,但也具有很大的风险,且不可持续。在初期,这一模式会促进机构快速发展,而随着规模扩张,退费率越来越高,资金的缺口就会越来越大。这种退费政策的问题在于退费周期过长,可能导致机构资金链断裂,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2025年国考为例,计划招录3.97万人,报名人数341万人。从理论上讲,这341万考生,都是公考培训客户,如果他们选择公考培训,平均学费1万元,就是341亿,可是,假如“不过全额退费”,最终真实收入只有3.97亿元。于是出现的经营情况是,号称营收规模巨大,可大部分退费,还承担员工的薪酬、房屋租金,必然结果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机构可能难以维持运营,导致大量退费纠纷。
对此,每个选择公考培训的消费者就必须谨慎对待“退费承诺”,必须在签协议时,就必须明确退费期限。否则,机构就会无限延长退费周期。而即便约定了退费期限,也可能由于机构面临大量退费而无钱可退,依旧会存在“退费难”。这就要从源头抓起,一方面,规范机构收费、退费管理,另一方面,告别“不过退费”营销模式,要以培训质量吸引学员。
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要求,督促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建立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第三方审计制度,规范收费和退费行为。随后各地都制定了相关措施,加强对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
如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培训机构应当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取得证书、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退费规定等内容。并要求培训机构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培训机构依
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
但从现实看,有关收费管理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落实。而就是得到落实,采取“不过退费”营销模式的机构也没有那么多钱来退费,只有吸纳新收费来还旧账,随后退费越积越多。
当前,我国面向成人的招考(公考、考研)、考证(教师资格证、律师证)、考级(四六级等)培训,都存在这一模式,有的还进一步配套“培训贷”,与金融机构合作,向无法支付培训费的学员提供贷款服务(机构承担利息)。这让培训规模快速增大,但是,由于退费比例高,机构不但要退费,还要支付贷款利息,而没有上岸的学员,拿不回退费,还背上贷款。这一培训模式,严重误导成人职业培训发展。成人(职业)培训机构、行业要稳健发展,就不能再追求培训规模,而必须重视培训质量,并以这样的经营思路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
监管部门加强对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对收费管理的规定不严格落实,解决群众“退费难”问题;对“隐形变异培训”“收费不规范”“违规广告”等问题,各地监管部门请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给予责令整改或关停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