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段婷 卢建芬)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7月2日至12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红色播种队奔赴湖北神农架林区,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探秘神农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主题,通过自然探索、红色研学、基层对话、教育帮扶四大行动,深度参与当地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
溯源探秘:解锁神农架的自然与人文密码
实践团队深入神农架自然博物馆与神农印象馆展开沉浸式研学。在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与地质模型,让队员系统认识了神农架“物种基因库”的生态价值;在神农印象馆,借助光影技术与历史文物,团队穿越千年林区开发史,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馆内场景还原让队员们读懂神农架不仅是自然瑰宝,更是文化圣地,此行也为团队设计自然教育课程积累了珍贵素材。
红色铸魂:追寻革命精神脉络
在阳日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列队肃立,向在此长眠的无名英烈肃穆鞠躬。烈日灼灼,6名队员昂首高唱《强军战歌》,铿锵誓言如山风激荡:“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歌声穿透苍翠林海,仿佛与历史烽火隔空相和。随后步入神农架苏维埃纪念馆,粗粝的草鞋、破旧的衣服在展柜中静默陈列,每一道裂痕与锈迹都在无声篆刻着烽火岁月的信仰年轮。当79岁老党员轻抚勋章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句“看到年轻人来听故事,党的精神就断不了代!”的慨叹,恰与歌声交融,织就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图景。
人才共育:播撒星火振兴未来
在与双建村驻村干部程林的专题座谈会上,团队围绕“五大振兴”碰撞思想火花。队长段婷聚焦产业根基:“神农架高海拔强日照是天然优势,发展光伏产业既能壮大绿色经济,更能反哺基建教育——这是撬动‘产业-人才’良性循环的支点。”副队长秦毓桓则着眼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代际接力。我们计划开展‘星火伴飞’行动,与乡村儿童建立一对一成长档案,定期分享城市科技馆研学影像、高校公开课等资源,让山外的世界成为他们梦想的养分。”程林当场响应:“这些‘种子’若能扎根,十年后就是返乡建设的生力军!村里全力支持建立首个试点小组。”
教育赋能:播撒乡村希望种子
团队依托林区团委“希望家园”项目,在乡村小学精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英魂永驻:通过情景剧再现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铮铮傲骨、王二小将日寇引入埋伏圈的机智英勇,学生吕梓琪发表感言:“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赤子心声:102名学生手执红旗齐唱《歌唱祖国》,童声汇聚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嘹亮乐章,歌声飞出教室在山谷间回荡;少年宣言:他们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伴着晨曦响彻校园,学生黄德成昂首挺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扎根文化沃土,共绘振兴新篇
为期十天的神农架之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红色播种队的“探秘神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圆满落幕。这既是一次深入自然瑰宝与人文圣地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场将青春热血融入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从神农架厚重的生态智慧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深刻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与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通过与基层干部的思想碰撞,团队聚焦产业根基与人才培育,提出了“光伏撬动发展”、“星火伴飞”等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将青年智慧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具体路径。在乡村课堂,红色故事的演绎与少年们的铮铮誓言,让希望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昭示着精神传承的蓬勃生命力。此次实践,不仅是对神农文化的深度解码,更是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它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在田野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责任担当。红色播种队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理想与实践的桥梁。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沃土,汇聚青年之力,定能共同绘就产业兴、人才旺、文化浓、生态美、组织强的乡村振兴壮丽新画卷!
(成员:段婷 秦毓桓 袁思恒 刘宇春 李子铭 刘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