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形式主义,从留痕到实干

来源: 编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留痕”这个词出现在大家面前,不管你承认或否认,他都在,像一令人厌恶的疮疖,无法揭开。甚至出现了“留痕主义”这样的形容。主义:是指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持有的系统理论或主张。想必将他用在“留痕”之后,也会委屈万分吧。

有这样一个现象,每每上级检查考核,忙了一年到头的一线工作者,这个时候可以歇一歇了,因为检查的内容和重点,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完全可以承载,我们称之为办公室或者会议室,在这里,可以将全年甚至几年的工作一一展现,言者口若悬河、听者为之动容,如此皆大欢喜之事,大家都不愿去打破这个规则。可是,门窗外的实干家们,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干,屋子里的人会有同样精彩的表现,我们干的意义在哪儿呢?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去”,“闭门造车”就形成了一种“风尚”。这种现象,就是留痕主义在作祟,形式主义在弄虚,不仅带偏干部作风,更是伤害了实干者的心呀。

记录工作动态、留存重要信息,这类留痕也无可厚非,但实际中过重看待留痕,就会演变成为一种工作病态,一项工作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中间层层“落实”留痕,最终任何工作的重点就演变为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留痕。等到工作结束后,就用留痕回馈到上级,如此循环,这种“默契”周而复始,留痕最终成为了整个工作链条里最重要的环节,长此以往,整个系统内无不消费顶层初衷,挤占实干的时间、资源,贻害不浅。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摒弃形式主义,从留痕到实干,让群众的评价成为工作评分的重要标准。从屋里走出去,真真切切的为群众办事,留在百姓心底的“留痕”,才真正配的上“留痕主义”这四个字。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