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8月26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胜芳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霸州市胜芳镇,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胜芳文化古迹,以亲身经历体会胜芳古镇曲艺、音乐、拓印的文化魅力,推动胜芳的文化宣传。
实操拓印,精巧技艺历久弥新
调查过程中,实践团队亲身学习拓印文化,亲自上手,把握文化脉络。“这拓印一下接着一下,每一下都要在前一下的基础上进行。”拓印过程稳扎稳打,实践团员们在李老师的引导下稳步推进,共制作拓印作品5件。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拓印技艺的理解,更激发了队员们学习保护胜芳拓印文化的热情。同时实践团观赏了非遗老师傅的艺术作品,玻璃纸加上数个月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显露出胜芳手工艺的博大精深。稳中求进是拓印与玻璃纸工艺品共同的文化脉搏,把握住脉搏,实践团队大大加深了学习胜芳文化的决心,同时胜芳的非遗文化也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茁壮成长。
图为实践团队学习制作拓印。 何鑫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倾听对玻璃纸制品《八戒》的讲解。 王珺熙 供图
寻迹南音,余音绕梁百年不衰
实践团队赴胜芳南音乐会,竖起耳朵,聆听百年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你们怎么传授门人弟子?”“靠这个工尺谱。”在与杨老师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南音乐会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尺谱。没有无线谱的条条框框,工尺谱主要的特点是依靠老师傅口传心授,一章同样的工尺谱,不同人演奏所达到的效果有所不同。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团队也了解到在近年来录音录像伴随电子设备普及,工尺谱演奏的短板逐渐被弥补,未来将会以更稳健的形式代代传承。小小录音机的普及竟给南音乐会的文化传承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图为杨老师讲解南音会的发展历史及演奏方式 王珺熙 供图
图为南音乐会学生们集体演奏八板 王珺熙 供图
走进小车会,曲艺唱段成为乡土符号
实践团成员还走进小车会,与小车会非遗传承人刘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边过年基本上要唱一天,从早上唱到晚上。”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实践团了解到小车会依旧活跃在胜芳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上。年轻的一代依靠网络,发放小车会的演出视频广受好评。未来的文化传承要考年轻人,如何发动年轻人投身非遗文化传承成了主要问题。加强文化宣传,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字贯彻到每一个年轻人心里;加强非遗进校园的文化活动,从娃娃抓起,让更多年轻人从小就对非遗产生兴趣,进而投身非遗文化传承;搭建“政府+民间”的对话平台,加强凝聚文化共识,让非遗不止停留在纸面,这是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期盼。山高路远,非遗传承需要更多的注入年轻血液。
图为刘老师讲解小车会道具。 王珺熙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车会非遗传承人合影 王珺熙 供图
谈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就像非遗传承人们说的那样:“文化不传就没了,还怎么发展?同样的文化不发展,大家活不下去,自然也就没了传承。”未来实践团队将会持续关注胜芳古镇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以胜芳文化为依据,推进胜芳文化的美名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