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子下乡记:银发村里开起"健康养生课”

来源: 编辑:

(通讯员 王宇坤)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查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聆(0)听讲话是否清晰——记住这个‘120’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在淄博市张店区高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护理学院“彦心沂韵红途探行”实践队队员刘祺,正用生动的案例向老人们讲解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急救黄金时间。7月14日至17日,这支由“00后”护理学子组成的实践队,深入高南村、高北村和兴桥社区,开展了主题为“健康相伴,情暖桑榆”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服务老人500余人次,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比40%,为120余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了精准的健康服务。

精准送健康:知识讲座成“银龄必修课”

实践队结合不同村居老人的常见健康问题,量身定制了系列专题讲座,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健康锦囊”。

聚焦“头”等大事:在高南村和高北村,脑卒中防治是重点。队员们利用动画视频、真实案例,反复强调“120”识别口诀和“6小时黄金抢救窗”,让急救知识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北村宣讲脑卒中。

慢病管理有“妙招”: 针对高发的糖尿病,队员们详细讲解了科学控糖要点和低糖饮食技巧;在高南村,则重点讲解了消化道溃疡患者的饮食调理原则(少食多餐、忌辛辣),并现场解答用药疑问。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南村宣讲消化性溃疡。

急救技能“握在手”:在高北村,队员们不仅讲解高血压的监测与管理(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服药),还通过模拟演练,手把手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贴心的队员们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急救知识卡片”,详细记录常见急症的应对步骤,分发到每位老人手中,成为他们随身的“健康宝典”。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北村演示海姆利克急救法。

养生进社区:传统疗法焕发“新活力”

除了知识普及,实践队还将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中医适宜技术带到老人身边。

耳穴贴压助安眠:队员们在高南村、高北村和兴桥社区开设耳穴贴压小课堂。他们不仅讲解其调节神经、改善睡眠的原理,更俯下身,耐心地为每位老人精准定位穴位、贴上耳豆,并传授简单的自我按摩方法。“这小小豆子贴在耳朵上,感觉晚上睡觉踏实多了!”一位体验后的老人欣喜地分享感受。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南村为老人贴耳穴贴。

八段锦引领“健身潮”: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八段锦教学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队员们分解动作、耐心示范,手把手指导老人们从预备式到收势。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在队员们的鼓励下,老人们兴致盎然,坚持完成练习。“动作不难,做完浑身舒坦,以后天天练!”一位刚练完八段锦的老人兴奋地说。悠扬乐声中,老少同练的场景,成为社区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南村和老人一起合练八段锦

青春显担当:专业实践结出“暖心果”

“能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帮到爷爷奶奶们,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再累也值得!”实践队队长、护理专业学生刘祺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感的生动教育。

服务落地有声:实践队累计服务500余人次,精准对接120余名慢性病老人需求,发放急救卡片、传授实用技能,获得社区老人和工作人员的高度赞誉。高南村居委会陈主任表示:“大学生们带来的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非常实用,老人们参与热情特别高,希望这样的专业服务能常来!”

校地协同育才: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服务基层的生动体现。学生们在服务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关爱老人的价值,展现了新时代护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实践队还与社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分享活动组织经验,为社区后续开展常态化健康服务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护理学院推动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缩影。年轻的护理学子们用专业与热忱,在乡村社区播撒健康的种子,架起了青春奉献与银龄健康的桥梁,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助力基层的温暖篇章。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