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7月,珠海科技学院“星火为炬,健泽民生”突击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研习南粤”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霞山区友谊街道六条行政村,完成了为期五天的“研习南粤·绿美广东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科学调研和社区走访,系统分析了红树林生态功能与保护现状,并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建议,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为红树林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提出青年方案。
图为突击队在金牛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合影
循迹而行:探寻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拥有超过100公顷的“国宝”红树林,是粤西地区重要的滨海湿地,拥有丰富的红树林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净化水质、防风护岸、维持近海生态平衡以及碳汇积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极强的净化功能,能有效吸附水体污染物,通过潮汐动力将净化后的海水推向霞山区沿岸,惠及周边渔业与人居环境。
图为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全景图
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队员们乘船深入这片海林相拥的生命绿洲,观察到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根系构筑起独特的“生命之网”,其林木茂密、根系盘结,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生态景观,为鱼虾蟹贝提供栖息家园,白鹭等水鸟翩跹其间,生机盎然,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
图为保护区工作人员讲解图
问题诊断:生态保护面临挑战
调研期间,团队采用“三维数据采集法”,通过乘船实地观测红树林生态形态、水质采样对比,以及在霞山区友谊街道六个行政村开展108份有效问卷和20场深度访谈,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
调研发现,红树林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
陆源污染威胁:霞山区村落沿岸垃圾随潮水涌入红树林,塑料密度高达3.2件/平方米,其中渔具碎片占比55%,生活包装袋占比62%;
图为陆地污染源威胁成分分析
认知与实践脱节:尽管85%的村民支持保护红树林,但仅20%实际参与行动,且对红树林碳汇功能等非直观效益认知不足(知晓率仅12.3%);
图为霞山区村民对红树林的认知率
生态补偿机制待落地:《湛江市红树林保护条例》提出的跨区域补偿缺乏实施细则,受益方与保护方未能建立有效反馈与补偿渠道。
对策建议:构建“红树林+”协同发展新范式
基于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团队提出四项系统性建议:
1. 创新宣传方式:用渔民故事、潮汐动画等通俗形式讲好“红树林与咱村”的故事增强社区对红树林多元生态价值的认知;
2. 建立跨区域垃圾治理机制:建立霞山-麻章跨区域垃圾治理机制,推动霞山-麻章联合开展海洋清漂行动,从源头减少陆源污染;
3. 探索“渔业反哺”“碳汇交易”等多元生态补偿路径:推动《湛江市红树林保护条例》中跨区域补偿条款的落地实施;
4. 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推广可持续养殖和生态产品品牌,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图为突击队拍摄的红树林
育人实效:行走的“大思政课”
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也提升了跨学科协作与田野调研能力。红树林保护,是一场需要持久努力的“生态长跑”。团队将持续优化调研报告,加强与社会各方沟通,推动成果转化,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红树林不仅是湛江的绿色屏障,更是广东生态文明的鲜活注脚。它向我们诉说自然的伟力,也提醒我们守护的紧迫——每一片盘根错节的林木,每一只翩跹栖息的白鹭,都在呼唤更切实的行动!让我们共同携手,打破区域壁垒、凝聚保护共识,将“红树林+”的生态蓝图转化为绿美广东的现实风景让行!动蔚然成风、让生态与生计和谐共赢。
愿星火为炬,照亮绿色之路!愿青年之声,回响在南粤山海之间!
供稿:珠海科技学院“星火为炬,健泽民生”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