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一处WiFi就能工作。” 随着互联网与5G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成为“数字游民”——他们不断在国内外流动,凭借互联网开展远程工作,用着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却能赚着一线城市的钱。但这批人,现在也面临着“社保缴纳难”的问题。
2025年7月到8月,华东政法大学“游击保卫”暑期实践小组通过网上访谈,实地走访,问卷分析,揭开了数字游民社会保障的面纱。
为了更深一步的走进数字游民,队长徐辰烨走访了上海漕河泾数字游民国际村,这里是国内数字游民聚集的典型社区之一。在那里,我们看到了30多位长期居住的核心群体,平均居住时长1-2个月,常在全国各地数字游民基地间流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既展现了数字游民“自由流动、灵活办公”的生活常态,也集中折射出他们在社保保障上的共性困境。
数字游民的“灵活”背后,是社保体系与传统就业模式绑定的“刚性”矛盾。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数字游民的社保问题,我们对街道社保经办人员,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党支部书记和几位在不同行业的数字游民进行了访谈,并总结了以下几类突出问题:
一是身份认定难。传统社保以劳动合同和考勤为前提,而数字游民多依赖短期项目合作,缺乏固定用工关系,难以纳入职工社保范畴。
二是跨境保障断层。国内医保境外无法报销,养老保险缺乏国际互认,形成"跨境即失保"局面,短期商业险难以覆盖养老等长期风险。
三是缴费机制不匹配。灵活就业参保需全额自付,但数字游民收入波动大。固定缴费基数与不稳定收入矛盾,加上"高缴费、低待遇"预期,导致参保意愿低。断缴后无法补缴更让人担忧达不到缴费年限。
四是认知存在盲区。多数人自视为"自主创业者",对社保共济性认识不足,倾向依靠储蓄或商业保险。政策了解碎片化,对具体流程认知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调研实践,我们从多个维度探索了改善建议。
政策层面看,需要构建适配灵活就业的社保体系,利用数字游民常用的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联合数字游民社群、国际村等组织开展专题宣讲,让政策“找得到、看得懂”。在跨境衔接上,可与数字游民旅居大国签订互认协议,实现境外缴费年限折算,试点医保境外结算,设立“社保暂停过渡期”,保留基础医疗权益。
数字游民自身而言,我们建议通过国家社保平台或政务APP主动了解政策。国内流动者可选择按项目缴费,跨境工作者可申请过渡期安排,并搭配商业保险构建“双重保障”。
在法律与监管方面,应加快界定数字游民“灵活就业者”身份,明确平台在长期合作中需承担部分保险费用。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参保记录,引入社会监督推动政策落地。同时鼓励开发“跨境综合意外险”,推动社保与商保联动,搭建一体化理赔平台。
基层服务上,可在数字游民聚集社区设立“社保服务站”,提供代办参保、政策咨询与需求反馈渠道,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针对性。
数字游民的兴起是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其社保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千万个体的权益保障,更关乎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从政策创新到个人行动,从法律完善到商业协同,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构建起与灵活就业相适配的社会保障网,让数字游民在“逐梦远方”时,身后有坚实的保障支撑。
参与调研的队员们也深有感触:“本次社会实践打破了我们对社保体系的传统认知,真切走进了数字游民群体的真实困境。他们向往自由办公,却常因社保断缴、跨境医疗等现实问题陷入焦虑。正是这些痛点和需求,成为我们此次调研希望推动解决的核心。我们期待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能够提升社会对数字游民群体的关注与支持,筑牢其社会保障底线。这既是对个体发展权利的尊重,更是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