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 “科技兴村” 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针对夏季高温火险、汛期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多次强调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群防群治织密防护网络”。在此背景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智翼振乡” 实践队响应 “三下乡” 号召,携智能技术走进胡山北麓的横沟村,为乡村安全防护体系升级注入青春力量,成为高校服务基层防灾减灾的生动实践。
横沟村百余户人家依山而居,林区环绕的地理特点使其面临高温火险、暴雨汛情 “双隐患” 威胁。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源于校村深厚的合作基础 ——5 月 15 日,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与双山街道横沟村党总支举行党建共建签约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签署《党总支共建协议》,围绕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等方向深化合作,为实践队活动搭建了坚实平台。
7 月 20 日,实践队抵达横沟村后,立即与村干部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林区面积大,人力巡查难以全覆盖;二是汛期地质隐患点隐蔽,传统排查效率低;三是应急响应流程不清晰,易出现衔接漏洞。次日,双方细化方案,形成 “科技 + 人力” 双轨安全守护方案:
防火方面:划定 3 片重点林区,人力巡查每日 2 次,清理林下枯枝败叶;规划无人机巡航路线,每日正午高温时段飞行 1 次,捕捉火险苗头。
防汛方面:组织村民对 5 处已知地质隐患点定期标记更新;实践队安装 3 处水位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至村委会终端,预警河道水位变化。
应急响应:制定 “发现隐患 — 上报村委会 — 启动对应预案 — 处置反馈” 闭环流程,明确科技预警与人力处置的衔接节点。
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安全监测智能化升级。在连续 5 天的集中巡山排查中,队员每日清晨校准无人机 GPS 航线,3 条巡航路线覆盖全村 1200 亩林区,每条路线设 8 个悬停监测点(含 2 处林下可燃物密集区、3 处村民进山入口)。正午 12 点至 14 点高温时段,无人机群分批次升空,实时回传画面至村委会智能监测终端。终端屏幕上,林区热力图与高清影像叠加,一旦识别到超过 38℃的异常热源或烟雾轨迹,系统自动弹窗报警,并标记隐患点经纬度(精确至 1 米范围),实现从 “人力巡查” 到 “智能联防” 的跨越,大幅提升预警精准度与响应速度。
与此同时,实践队以汗水夯实传统防护基础。队员们携带工具深入山林,俯身拨开齐腰蒿草,归拢清运枯枝败叶,从源头消除易燃隐患;踩着湿滑坡地,在沟壑交汇处插下警示标牌,让地质隐患点 “亮明身份”,既助力村民提高警惕,也为后续监测治理提供明确标识,用实际行动践行 “预防为主” 的安全治理理念。
除安全防护工作外,实践队还积极投身社区服务。队员分组手持扫帚、抹布等工具,对村委会广场、村主干道两侧、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全面清扫,清理垃圾杂物、擦拭宣传栏与公共座椅、规整健身器材,还帮助独居老人打扫院落卫生。这些举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传递了志愿服务温情,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实践队临别之际,村委会送上鲜红锦旗,题字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谱新篇,科技赋能防汛防火显担当”,既是对实践队工作的肯定,也是校村情谊的见证。双方明确长效合作机制:依据高温红色、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无人机专项巡航随时启动(高温时段加密至每日 2 次,暴雨后 24 小时内完成隐患点复查);每月 1 次线上技术交流,队员远程指导设备操作并优化预警算法;每季度队员回村检修校准设备,同步更新《安全防护手册》。
“智翼振乡” 实践队的行动,将青春力量与科技智慧融入乡村安全治理,为横沟村筑起全方位防护网,也为其他乡村的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 “科技 + 人力” 范例,彰显了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翼振乡”实践队供稿
指导老师:李忠禹 马润众
图:张家榕 王彦杰 邢博超
文:李忠禹 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