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建伟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5日,一支名为"箬香里的红色青年"的大学生实践团队踏上了探寻红色记忆与非遗技艺的征程。在为期十天的实践中,这些年轻人以当代青年的独特视角,在浙西南革命老区遂昌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红色足迹:追寻箬叶上的革命密码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王村口镇月光山粟裕陵园和挺进师政委会会议旧址。在斑驳的土墙与泛黄的历史照片前,队员们聆听老党员讲述"红军粽"背后的感人故事——当年群众如何用箬叶包裹的不只是粽子,更是对革命战士的深情厚谊。这种以箬叶为媒的革命记忆,让年轻学子们触摸到了有温度的历史。
2025年7月8日,团队转站在遂昌长粽传承工坊,队员们完整记录了长粽制作的十二道传统工艺。当亲手将浸透历史温度的箬叶折叠成型时,他们发现这不仅是美食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红色基因的延续。"每一片箬叶都像是历史的书页,"队长感慨道,"我们读懂了食物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创意赋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2025年7月11日,实践进入第二阶段,团队在王村口镇文化站展开头脑风暴。邀请设计师、手工艺人和党史专家共同研讨,碰撞出"长征路"叶脉礼盒、"星火"铜模等创新设计方案。这些作品巧妙地将粟裕将军作战地图转化为叶脉纹理,让革命精神通过可触可感的形式走进现代生活。
"将红军使用过的箬叶器皿转化为时尚文创,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团队指导老师表示。通过一对一的深度访谈,队员们不仅提升了沟通能力,更探索出红色IP活化的新路径,实现了红色历史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跃迁"。
薪火相传: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系统
2025年7月15日,实践来到收官之际,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文化工作者、学者和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对团队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队员们提出的"非遗工坊+红色研学+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为县域文化经济提供了新思路。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以双手触摸传统。他们发现,红色记忆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的表达方式。正如那片片箬叶,包裹着历史的醇香,更孕育着未来的可能。这场实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生动课堂,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