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杨慧敏同学用视频形式分享少数民族节日
2025 年7月13日上午10:00-12:00,实践队在丽江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一场充满家国情怀的特训文化分享课上,实践团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康复治疗专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场兼具文化传承价值与康复干预实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活动依托 “康复+营养+思政”的核心优势,通过具象化的文化体验环节设计,让儿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康复训练场景,而民族文化中暗藏的康复巧思,更与儿童康复干预计划的理念形成巧妙呼应。
图2杨慧敏与孩子们分享筷子文化
在活动核心环节,实践团队中医康复组长杨慧敏紧扣儿童康复干预理念,在民族文化体验板块中构建起“文化展示—互动体验—康复训练”的一体化场景。她通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生动呈现壮族三月三的歌舞文化,让孩子们在观赏中感受节奏韵律;创新设计的 “葛头根水节奏摆拍” 环节,引导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完成肢体舒展与协调动作,在趣味互动中强化肢体控制能力;“筷子文化分享” 环节则结合传统饮食文化讲解,通过夹取、摆放等实操体验,锻炼儿童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每个文化体验环节都暗藏康复训练的专业巧思,让文化传承与康复干预自然融合。
图3杨慧敏带领孩子们体验民族文化互动环节
国粹与非遗的疗愈力量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彰显。实践团队聚焦儿童心理与生理康复需求,设置国粹非遗疗愈体验区。书法拓印活动中,孩子们在笔墨挥洒间放松身心,缓解情绪紧张;传统剪纸体验通过手部精细操作与空间思维训练,助力感知能力提升;京剧脸谱绘制与民乐节奏互动等环节,以艺术熏陶的方式打破心理隔阂,有效缓解深度界限感。这种 “疗愈式体验” 让国粹非遗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成为康复干预的有效媒介。
图4杨慧敏与孩子们共探十大国粹魅力
图5专业老师与教育工作者共话活动 解析文化疗愈价值
康复治疗专业指导老师张端莉、覃丝与丽江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的和学花老师在活动后共同总结分析。三位老师一致认为,此次实践活动以 “文化为桥、康复为核”,创新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康复治疗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张端莉和覃丝老师从专业角度指出,活动通过系统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康复密码、科学释放国粹非遗的疗愈力量,构建起文化浸润与专业干预并重的实践模式;和学花老师则结合家庭教育服务经验表示,活动让儿童在传统文化体验中自然增强民族自信,同时依托科学干预理念实现康复赋能,生动诠释了 “文化疗愈” 与 “学科融合” 在儿童成长守护中的实践价值。未来,实践团队将在专业指导下持续深耕文化与康复的融合创新,为儿童康复事业探索更多实效并举的新路径。
康复治疗学专业
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