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大学子青岛行:寻红绿融合之韵

来源: 编辑:

2025年7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美丽中国·两山廿载”生态振兴先锋实践团成员杨圣丽、夏永青、齐梓宸、张泽,走进山东省青岛市五四广场与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基因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调研。本次活动以“红色精神引领、蓝色科技赋能、绿色行动落地”为主线,通过实地走访、专业观察与多维度分析,系统探索城市红色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转型与价值提升路径。

在五四广场,实践团以“地标·记忆·生态”为观察框架,从历史语境与当代实践两个维度展开调研。队员们首先回顾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随后结合环境工程与生态管理专业视角,重点考察了广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情况并做了详细记录与影像采集。四人分别走访了广场管理单位和部分游客,了解日常维护中的生态措施以及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感知程度。。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环境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团队设计了结构化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游客对红色文化空间中生态元素的关注度、环保设施使用体验及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的建议等方面,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反馈。部分游客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红色文化场所的生态品质与精神传承相辅相成,期待更多具有教育意涵的绿色技术展示和互动体验项目落地。

随后,团队前往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进行系统学习与调研。在纪念馆内,队员们通过丰富史料和实物陈列深入了解了青岛地区党组织建立、发展和奋斗的历程。

纪念馆由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基本陈列展厅和专题展厅三部分组成,9500平方米的空间内,800余件历史文献、实物和照片构成了立体的党史教科书。

红色文化场馆不仅是精神传承之地,也应当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理念的窗口。”队员们还围绕如何进一步增强纪念馆与周边社区、学校在生态教育方面的联动提出了初步设想。

在青岛党史纪念馆参观学习期间,实践团成员还面向来访游客组织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重点围绕红色文化传承成效与公众接受度展开深入考察。团队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和问卷,内容涵盖游客对红色历史的知识了解程度、参观动机、情感体验以及对红色场馆融合生态与科技元素的看法等方面。

此次青岛城区红色场地调研,是实践团“红绿融合”系列实践的关键环节。队员们不仅提升了历史觉悟和理论认知,也增强了以专业能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梳理五四广场和党史纪念馆的生态现状与提升潜力,将其纳入正在编制的《红色记忆中的生态智慧》实践手册和“红色生态打卡地图”开发中,并依托数据和建议构建可推广的“红色场馆生态评估模型”,为推动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提供青年方案与高校智慧。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