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高校"隐形贫困生"精准识别与尊严保护的双重困境,2025年9月2日至9月9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隐形贫困生"识别机制探索团队赴丽水市莲都区丽水学院,围绕资助政策优化,开展了数据模型构建与机制测试,成功研发了数据驱动的"三步走"精准帮扶策略。
在实践中,团队巧妙联合学校一卡通中心获取食堂消费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精确筛选出日均餐费偏低学生群体。通过走访宿舍与深入访谈15名学生,探究了申请资助背后的心理顾虑与现实困境。团队精心设计《"隐形贫困生"识别指标问卷》,在校园人流密集区域收集近百份有效样本,数据揭示36.67%学生日均消费维持在11-15元区间,近七成学生未曾参与校外兼职活动。
基于这些鲜活数据,团队创新构建了三级预警响应机制:对"黄色预警"学生采取辅导员私信关怀,对"红色预警"学生直接对接临时补助通道。在两个试点班级验证机制可行性后,团队与后勤集团和租房平台建立合作网络,精选10处性价比优越的实习房源,同时设计"技能培训券"电子凭证。
项目收官之际,团队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选取20名"隐形贫困生"进行机制试点,其中15人兑换了培训券,7人申请了租房补贴,学生满意度高达92%。一位医学专业学生感慨道:"这种匿名帮扶方式既守护了个人尊严,又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让我在艰难时刻感受到了无言的温暖与关怀。"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隐形贫困生"被系统性遗漏的突出矛盾。这部分群体主要包括:自尊型(因耻感放弃申请的单亲家庭学生)、突发型(家庭变故未及时申报)、高成本型(医学实习等租房致贫)。团队精心设计的"建指标、设预警、保尊严"识别机制,实现了资助从"被动申领"到"主动抵达"的华丽转变,推动资助工作从单纯"经济扶困"升级为"发展赋能"。
为期八天的实践活动不仅锻造了团队成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更为高校资助工作注入了创新活力,帮助那些默默承受经济压力的学生获得有尊严的帮扶。正如团队铿锵有力的承诺:"不让任何一个沉默的艰难,消失在制度的缝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