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午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203教室暖意融融。汽车工程系“星河筑梦”志愿团将“三下乡”红色宣讲的触角延伸至校园,在这里开展一场“小而精”的“两弹一星”精神专题活动。本次活动特意邀请8名来外国友人,吸引20余名本校学生到场参与,通过“历史溯源+细节解读+深度互动”的形式,既让学生在故事中深刻体会前辈艰辛,也让外国友人在震撼中读懂中国奋斗史,让红色精神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焕发独特魅力。
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志愿团成员就已忙碌起来:将提前打印好的中、英双语宣讲手册分发给每位参与者,手册里不仅有“两弹一星”发展时间轴,还穿插着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的简笔画与经典语录;教室前方的投影屏循环播放着经过剪辑的历史影像——戈壁滩上升腾的蘑菇云、科研人员围着算盘讨论的场景、“东方红一号”卫星划过夜空的画面,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瞬间将现场氛围带入那段峥嵘岁月;角落的书架上,《“两弹一星”故事集》《钱学森传》《少儿版两弹一星绘本》等10余本红色书籍整齐摆放,方便大家随时翻阅。
下午3时,宣讲正式拉开帷幕。团员李佳衡率先走上讲台,没有冗长的开场白,他直接举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大家看,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10月16日,地点是新疆罗布泊。照片里的蘑菇云,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瞬间。而在这之前,中国的科研团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量,随着讲述的深入,将大家带回那个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就用算盘计算核弹核心数据,一个数据要反复核验十几遍,有的人甚至因为长时间计算,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戈壁滩的试验基地,冬天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0度,他们住在简陋的帐篷里,晚上睡觉要裹着厚厚的棉被,却依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多人像邓稼先先生一样,隐姓埋名十几年,家人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直到多年后才知晓他们的伟大贡献。”
讲到动情处,李佳衡特意停顿了几秒,指着投影里邓稼先与同事在帐篷前讨论的画面:“大家注意看他们的衣服,上面满是尘土,脸上却带着笑容。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核弹’的信念——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两弹一星’,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此时,教室里格外安静,几位外国友人微微前倾身体,眼神里满是专注。
随后,团员申雨轩接过宣讲接力棒,聚焦“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当代青年的责任。他没有照搬理论,而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用“三个对比”让精神解读更接地气:“对比当年科研人员‘用算盘算数据’,我们现在有电脑、有网络,学习条件优越太多,更应该珍惜机会;对比他们‘隐姓埋名干事业’,我们现在面对的考试、竞赛,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更要学会坚持;对比他们‘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我们现在做好每一次作业、参加每一次实践,都是在为未来报效国家打基础。”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申雨轩还不时用简单的英语补充关键信息,比如“两弹一星”的英文缩写、重要时间节点的英文表达,确保跨文化交流无障碍。
宣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现场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外国友人与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分享自己的感受。来自塞舌尔的外国友人马库斯率先开口:“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用算盘计算核弹数据,在沙漠里坚持十几年,这太不可思议了!中国科研人员太伟大了,他们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他还好奇地追问:“现在中国的科技已经很强大了,还会需要这种精神吗?”
申雨轩笑着回答:“当然需要!现在中国在航天、新能源等领域还在不断突破,依然会遇到新的困难。而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像一盏灯,会一直指引我们前进。不仅如此,这种精神对每个人都有意义——比如你在学习中文时遇到困难,坚持下去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马库斯听完,用力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坚持”两个字。
学生姬生根也补充道:“最让我感动的是邓稼先先生隐姓埋名28年的故事,他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以后我也要多了解红色历史,把这些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更多人知道前辈们的付出。”志愿者们认真倾听每一位参与者的分享,还不时拿出书籍中的内容补充细节,让互动成为精神传承的延伸——有学生对钱学森归国的经历感兴趣,志愿者就翻开《钱学森传》,念出他在归国申请书里的句子;有外国友人想了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现状,志愿者就用手机展示相关资料,让交流更具深度。
“虽然场地不大、人数不多,但每个人的投入与感动,都让这次活动充满意义。”志愿团团长马越在活动总结时说,“看到外国友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看到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前辈的不易,我们就知道,红色精神的种子已经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未来,“星河筑梦”志愿团还将继续以“小而精”的形式,把“两弹一星”宣讲带进更多教室、更多场景,让红色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伟大精神在代代传承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