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传薪火 红魂润基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星河筑梦”志愿团开展系列"三下乡”红色宣讲活动

来源: 编辑:

自9月8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星河筑梦”志愿团持续深耕“三下乡”实践,于9月22日、26日分别走进济宁市苗营社区与任城区实验小学幼儿园,针对社区青年、青中年群体与幼儿的不同特点,以“红色宣讲+互动体验”为核心,开展两场主题鲜明的“两弹一星”精神传承活动,让伟大精神在基层一线焕发青春活力,用青年行动筑牢红色信仰根基。

9月22日上午,“星河筑梦”志愿团10名成员带着精心准备的宣讲资料、红色书籍与互动道具,准时抵达济宁市苗营社区。此前团队通过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得知,该社区青年多为职场新人、创业者,青中年群体则更关注精神共鸣与实践意义,因此特意将活动设计为“宣讲+分享+书香互动”三个环节,确保“两弹一星”精神既能讲得透,又能入人心。

上午9时30分,宣讲活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团员马越、李佳衡作为主讲人,率先走上讲台。马越以“戈壁滩上的强国梦”为主题,结合动态PPT与历史影像片段,从“两弹一星”研制的时代背景讲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中国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他们带着‘为国铸盾’的信念,走进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用双手搭建实验室,用算盘计算核心数据。”他特意放慢语速,详细讲述钱学森“五年归国路”的艰辛——从被美国软禁限制自由,到最终冲破阻碍回到祖国怀抱,再到带领团队投身导弹研制;还生动还原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的故事,“他离家时只对妻子说‘要去做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直到1986年病重,家人才知道他这些年在戈壁滩做的伟大事业。”讲到动情处,马越拿出提前准备的老照片——照片里,科研人员穿着朴素的工装,在简陋的帐篷前讨论方案,身后是茫茫戈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用6年时间造出原子弹,2年8个月造出氢弹,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与此同时,志愿团在活动现场另一侧搭建的“红色书香角”也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团队带来《“两弹一星”元勋传》《大国重器:中国航天的崛起》《红色记忆:两弹一星故事集》等数本红色书籍,既有详实的历史史料,也有图文并茂的故事读本。志愿者们化身“红色书籍讲解员”,为居民推荐适合的读物:给喜欢历史细节的居民介绍《两弹一星研制纪实》,给带孩子来的家长推荐《少儿版两弹一星故事》,还耐心解答大家关于历史人物、事件的疑问。居民王先生拿起一本《钱学森传》,翻看几页后对志愿者说:“这本书写得很生动,我想借回去好好读,也让孩子了解这位科学家的故事。

9月26日上午,“星河筑梦”志愿团走进任城区实验小学幼儿园,面对平均年龄仅5岁的幼儿群体,团队彻底改变宣讲方式,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童趣启蒙+互动问答”的轻松形式,让爱国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就将活动室布置得充满“红色童趣”——墙上贴满彩色的卫星、火箭贴纸,桌上摆放着迷你小国旗、印着“爱国小卫士”的卡通奖章,还有10多幅手绘图画:有的画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唱歌”,有的画着科研人员和小朋友挥手,有的画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在蓝天。

上午10时,活动正式开始。马越、李佳衡和其他志愿者们围坐在孩子们身边,用温柔又活泼的语气开启“红色小课堂”。马越拿起一幅画着卫星的图画,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孩子们纷纷举手:“是火箭!”“是星星!”马越笑着纠正:“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东方红一号’,它在太空中会播放《东方红》的音乐,全世界都能听到呢!”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机播放《东方红》的旋律,孩子们跟着音乐轻轻哼唱,脸上满是好奇。

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部分。志愿者们围绕简单的“两弹一星”知识提问,问题既贴合幼儿认知,又能传递爱国观念:“中国第一颗卫星叫什么名字呀?”“五星红旗是什么颜色的呀?”“我们要不要爱自己的国家呀?”每一个问题抛出,孩子们都高高举起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来抢答。答对的孩子会得到一份小奖励——要么是一面可以握在手里的迷你小国旗,要么是一枚“爱国小卫士”奖章。拿到小国旗的孩子会兴奋地挥舞,把国旗举到胸前;拿到奖章的孩子则会小心翼翼地别在衣服上,还会向身边的小伙伴“炫耀”。

当志愿者问到“谁知道哪些叔叔阿姨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呀?”时,一个小男孩大声说:“科学家叔叔!”志愿者立刻顺着他的话,简单讲述了邓稼先、钱学森的故事,用“叔叔们在沙漠里努力工作,让中国变得更厉害”这样的通俗语言,让孩子们理解“奉献”的意义。最后,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挥舞小国旗,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稚嫩的歌声里满是真诚,爱国的种子在歌声与互动中,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从社区到幼儿园,从青年青中年到幼儿,虽然宣讲方式不同,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初心始终不变。”志愿团团长马越表示,此次系列“三下乡”活动,不仅让伟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更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爱国”与“责任”的理解。未来,志愿团还将继续走进更多社区、校园,创新宣讲形式,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激励更多人热爱祖国、奋勇前进。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