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星河筑梦”志愿团整装出发,赴济宁市金城街道长青社区,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赋能青年成长发展”为核心,开展针对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社区青年、青中年群体特点,由团员马越、李佳衡牵头完成宣讲工作,搭配“书香展示+深度互动”的多元模式,让红色事迹浸润人心,用青春行动拉近校社距离,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动能。
“在技术封锁、物资短缺的困境中,科研工作者用算盘计算核弹核心数据,仅用两年八个月就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这不仅是科技奇迹,更是中国人的骨气与担当!”宣讲环节,团员李佳衡率先登场,以“青年奋斗”为切入点,结合短视频、历史影像与数据图表,将“两弹一星”研制历程拆解为“钱学森归国抉择”“邓稼先戈壁坚守”等鲜活片段,清晰梳理出从技术攻坚到成果诞生的历史脉络,用通俗语言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随后,团员马越接力分享,将重点放在“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细节上:从“戈壁滩上搭建临时实验室”到“用手摇计算机反复核验数据”,他通过具体场景还原先辈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奋斗日常。同时,马越特别结合当代青年、青中年群体的职场与生活场景,用“先辈的坚守”呼应“当下岗位的深耕”,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与现实需求深度联结,现场不时响起专注的颔首与轻声交流。
为让“两弹一星”事迹更直观可感,志愿团精心策划“书香传薪”书籍展示环节,团队携带《“两弹一星”元勋传》《大国重器:中国航天发展纪实》《峥嵘岁月:“两弹一星”研制故事集》等数本权威书籍,既有详实的历史史料,也有图文并茂的故事读本,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志愿者们化身“书籍讲解员”,主动引导社区群体翻阅品读,耐心解答历史细节、人物经历等疑问,不少参与者或独自翻看片段,或与志愿者交流感悟,让纸面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深度互动是联结团队与社区的关键纽带。志愿团结合青年、青中年群体的兴趣特点,设计“故事接力”游戏:由志愿者开篇讲述“两弹一星”关键事件片段,参与者轮流接续补充细节,在趣味互动中加深对事迹的记忆;获胜者可获得印有“两弹一星”元素的书签、笔记本等文创礼品,现场氛围热烈,不少人主动举手参与,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活动尾声,志愿团与社区达成“‘星’火延续”合作约定,同时计划后续通过线上分享会的形式,定期与社区青年、青中年群体交流读书心得,让红色精神持续传播。社区党委书记王敏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这次活动精准对接青年、青中年群体需求,既用生动的形式传递了‘两弹一星’精神,又通过书籍与互动拉近了校社距离,真正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情联心’。”
“从宣讲到互动,我们不仅是精神的传递者,更是校社联结的桥梁。”志愿团团长马越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让“两弹一星”事迹在社区落地生根,也让团队成员在与社区群体的深度互动中深化了责任认知。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校社联动新模式,为基层提供更精准、更有温度的志愿服务。